【對話千年運河 打開百里畫廊】城河同生 興衰與共——探尋大運河淮安區段的前世今生
乘有軌電車沿翔宇大道向淮安區而行,有一站,名為“古末口”,訴說著淮安區與大運河息息相關的歷史。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其北端在淮安區(今位于新安醫院東)與淮河連接起來。邗溝入淮之處被人稱為末口。邗溝作為大運河的濫觴,讓末口之地成為大運河的起源地之一,開啟了淮安古城漫長的歷史。2500年來,淮安古城歷經風云變化,數度興衰,幾度輝煌。在大運河的孕育與滋潤下,淮安區煥發新的絢麗光彩,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運河傳奇。
與大運河同生共長http://harw.harwapp.com/core/attachment/attachment/img?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png%2FUia0na9UCNIj4GIMO68E4o9S87GybDpn1wNvb9J8wvrh8OhVVibuoQvtR09iakursKhkBawPhiaM3Ke99ufSl6RJ0w%2F640%3Fwx_fmt%3Dpng
“今天的翔宇大道淮安區段曾是古淮河河道。”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外聘教授、淮安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祁宏感嘆滄海桑田。明代萬歷以前,古淮河由清江浦向東南轉個大灣(即山陽灣),流經山陽縣(今淮安區)城北。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開鑿邗溝,把揚州與淮安之間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聯起來。邗溝從揚州附近引來長江水,經今揚州市的高郵、寶應等地,在淮安區北的末口與淮河連接起來。末口由于地處要津,逐漸形成聚落,人稱北辰坊,又稱北辰鎮。經過秦及漢初的發展,北辰鎮迅速繁榮,為此后建立郡縣奠定了基礎。
在位于淮安區的吳承恩故居里,主堂屋上高懸“射陽簃”匾額。古代名人多喜歡用自己的居住地或出生地為號,因淮安在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最早設縣時曾叫“射陽縣”,吳承恩才以“射陽居士”為號。東晉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于此置山陽郡、山陽縣。
宋金戰爭,給楚州帶來滅頂之災,經濟凋敝,人口下降,由此衰落。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山陽縣改為淮安縣。
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不久就在山東境內開鑿了會通河,北通衛河,南接泗水、黃河,從根本上改變了淮河以北大運河的格局和走向,形成北京到杭州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至此,淮安成為極少數完整見證了邗溝肇始、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三段歷史的城市之一。“淮安就像一個軸,其北段的大運河在不斷地擺動,但作為軸的淮安始終巋然不動,真正的‘樞紐范’。”祁宏說。
元代以海運為主,沒有將運河功能全部發揮出來。自1415年起,明朝政府下令停止海運,大運河成為國家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線,淮安被激活為大運河上重要的轉運中心,商賈云集,貿易興盛,繁華無比。清廷于1686年至1688年在宿遷和淮安間開鑿了中運河后,降低了借道黃河行船帶來的危險,淮安的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淮安人口一度超過50萬,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
見證漕運千年興衰http://harw.harwapp.com/core/attachment/attachment/img?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jpg%2FUia0na9UCNIj4GIMO68E4o9S87GybDpn1F5j6ibf0MdcQ5PuDmLWCesRTSpRF7ibEYKBSpLnJ8StPyhTiawwnZ7oFw%2F640%3Fwx_fmt%3Djpeg
位于淮安古城中心的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遺產區,是現存最重要的國家漕運管理機構遺址。漕運,給淮安區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跡。
用今天的話來說,漕運就是利用水路(河道或海路)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和其他物資,調運到首都以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開支和民食調配的專門運輸體系。
隋運河將海河、淮河、黃河、長江與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接成為龐大的漕運航線,從此漕運進入大運河時代,促使包括淮安在內的運河沿線城市日趨繁榮。北宋時,楚州等地設有轉運倉,各種物資由漕運機關統一組織運往開封。
明清兩代,漕運進入鼎盛時期。淮安位于大運河中段,黃淮交匯的地方,是整個漕運的關鍵之所,每年南方各省近萬艘漕船魚貫過淮。國家在淮安設立總督漕運公署,管理天下漕運事務450余年,為南糧北運貢獻至偉。
“在明清時候,由于黃河泛濫,淮安的土地大量鹽堿化,所以很多淮安當地人吃的糧食也是靠運河從南方運過來的。至今淮安區方言還有‘混吃漕糧’一說。”祁宏說,除了轉運漕糧,淮安還消費了一部分漕糧。
據《山陽縣志》記載:“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艘,銜屬而至山陽(今淮安區),沿運河北運,雖山東、河南糧艘不經淮安板閘,亦皆遙稟戒約,故漕運通七省,而山陽實咽喉要地也。”位于舊時淮安府山陽縣西北的板閘鎮,曾因淮安鈔關的設立而聞名于明清時期。
明宣德年間,中央政府始在板閘設立鈔關,對通過淮安段運河的一切貨物征稅。因地理位置的獨特,稅源十分充足,每年數以萬計的漕船超額夾帶要收稅,南貨北上、北貨南下要收稅,皖豫產品東下分流也要在此納稅,故稅銀收取天下第一。據記載,最多一年可收七百余萬兩稅銀。
淮安鈔關也給淮安百姓帶來了“實惠”。《淮關小志》有詩云:“板閘人家水一灣,人家生計仗淮關,婢賒斗米奴騎馬,笑指商船去又還。”說的是板閘當地百姓,大多吃的是過關之飯。另外,批檢的貨物也由當地人搬運,這筆費用也不在少數,以致板閘人家,就是做奴婢的生活都很殷實。
淮安因漕而盛,也因漕而衰。1855年,黃河在河南境內決口,奪大清河改道山東境內入海,不僅影響了大運河航道,還造成了運道補水不足。清廷采取了很多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漕運逐漸停止。再加上1912年通車的津浦鐵路不經淮安,最終使得淮安在失去運河的優勢扶持后,又沒有鐵路的加持,商業繁景不再,人口逐漸減少,地位一落千丈,一度黯然失色。
借“運”復興城市夢想http://harw.harwapp.com/core/attachment/attachment/img?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jpg%2FUia0na9UCNIj4GIMO68E4o9S87GybDpn1C7Xrk75rrIffrIdmrMt08ibyv6lOzEVUYAaqiaMfpL6xSkdKEXAJwjww%2F640%3Fwx_fmt%3Djpeg
三月的淮安,處處呈現出一派春來催人勤的景象。位于淮安區城南的“水上立交”——橫跨在淮河入海水道之上的京杭大運河航槽,船只繁忙穿梭。
一條大運河連接古今,曾經給淮安區帶來繁榮和富饒,如今又成為城市發展和復興的一個支撐。
近年來,淮安區積極落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略部署要求,依托里運河、大運河自然資源稟賦,全面推進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綠化美化,全力打造運河綠色生態廊道。
從“水上立交”沿大運河向北,匯行廣場曾經的老舊廠房、職工宿舍和船塢被拆除,堆放的石灰、砂石等被清理,如今這里春花爛漫,綠樹成蔭,宛若世外桃源;在大運河和里運河交匯處,一座融合楚漢文化和現代建筑元素的燈塔,成為淮安新地標;黃碼大橋至井神鹽化的大運河左岸經過環境綜合整治,同樣舊貌換新顏,彩色步道曲折委婉,樹木繁茂,綠草如茵……
“大運河涵養著文化自信,從大運河中我們能汲取進取的精神力量,實現淮安城市復興夢想也必須抓住大運河。”祁宏感慨道。
目前,我市系統謀劃推進的大運河百里畫廊項目,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點睛之筆。2022年新春伊始,淮安區以虎虎生威的氣勢、生龍活虎的干勁、氣吞萬里的精神,全面掀起大運河百里畫廊項目建設攻堅熱潮。
據了解,淮安區將做優“水環境”,持續推進大運河綠色航運綜合整治。開工建設施耐庵—羅貫中著書處,加快推進吳鞠通中醫館等一批名人故居、古民居,以及勺湖草堂等一批遺址遺跡保護建設工程。堅持“產、城、人”融合發展思路,努力將運河沿線打造成具有經濟、旅游、富民等多重功能的綜合性長廊。大力推進國聯公園社區等重點項目建設,增強里運河文化長廊核心節點功能,努力打造彰顯城市現代風貌、水韻之美的淮安區“外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文明富庶、市井繁華、風光旖旎的現代版“清明上河圖”,正在淮安區次第展開。
文章來源: 劉權 秦艷艷
漲知識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