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老人候選人(4名) 1、劉懷玉 西游人生—記博學老人劉懷玉 “去西天取經并不是唐僧的主意,而是唐太宗的需求。唐僧以臣子的身份替唐太宗去取經。如果說得通俗點,唐僧是唐太宗的打工仔,而孫悟空等又是唐僧的打工仔。”8月15日下午3點,淮安市民講壇如常開講,在近2個小時的時間里,74歲的劉懷玉以通俗詼諧的語言與趕來聽課的市民們分享了他心中的西游故事。 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的劉懷玉曾任淮安縣(現淮安區)文化局副局長,業余時間都花在了文學和歷史研究工作上,尤其是明清小說和淮安地方文史交叉的部分。30年前,他開始著手研究《西游記》,如今已是全國知名的《西游記》研究專家,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吳承恩詩文集箋校》、《吳承恩論稿》、《西游記人物畫傳》等,現在是淮安市《西游記》研究會會長。 為了將《西游記》與吳承恩研深研透,30年間,劉懷玉幾乎搜集遍了與之相關的所有資料,他的書房中,除了一尊吳承恩的頭像便是書,百分之七十以上與《西游記》和吳承恩相關。為了考據書中每一處典故、每一個有爭議的詞句,他常常閉門查閱海量資料。比如,《西游記》第二十六回中寫道“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傅……衣裳禳了,與他漿洗漿洗。”“禳”字在有些詞典中解釋為臟,但在淮安方言中這個字卻是“軟”的意思,如“這條扁擔太禳,擔不起”。 原來,舊時的淮安人所穿的衣服都要上漿,上漿就硬了穿著有型。衣服穿得時間久了就軟了,就得重新漿洗。而且“禳”這個詞只在淮安城區使用較為頻繁,調查方言的人甚至認為離開淮安北面30里以外就不這么講了。 《西游記》在世人眼中是一部內容龐雜的作品,融合了大量關于釋、道、儒的思想和內容,既讓釋、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百態,還不時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令整部小說更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而劉懷玉認為,《西游記》值得深讀不僅如此,更在于它的隱喻意。“比如孫悟空尋找金箍棒的過程就隱喻著人生的深意。有才華的人只有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對孫悟空來說,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為匹配,正是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孫悟空正是依仗著這條鐵棒,大鬧天宮,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個令上界天仙驚心膽寒的齊天大圣的名頭,同時,也確保了一路坎坷危機重重的取經大業順利完成。” 劉懷玉很欣賞《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他認為,“孫悟空有情有義,如來佛祖將他壓在五行山下,受的是無間地獄的酷刑,是唐僧使他重獲自由。因此,他信守諾言,答應菩薩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后來唐僧氣走了悟空,當八戒激他回來前,他要先跳到水里把身上的妖氣洗掉,方可干干凈凈去見師傅。這個形象身上寄托了吳承恩對于天賦人權的完美理想。他死心塌地地保護唐僧取經,不僅僅是因為有金箍的約束,更重要的是這樣六個字——感恩、承諾、尊師。這有很現實的教育意義。” 除了研究《西游記》,劉懷玉還曾在我市的一些學校里講授關于《西游記》的選修課。在他的心里,作為吳承恩的故鄉人,淮安人從小接觸《西游記》的機會更多受到的影響也更大,我們理應多讀一讀《西游記》,并探尋其背后深層次的內涵。“《西游記》的內在意義很豐富,每個人去讀,都會讀出不一樣的體會。” 而他與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萊的忘年交更是令人稱道。據章金萊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西游記》播出后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西游記》藝術團專門到江蘇一帶進行座談、宣傳和演出。到了淮安縣演出時,章金萊在后臺見到了劉懷玉,劉懷玉送給他很多有關《西游記》的文獻史料,這些資料,章金萊一直保存到現在。 也是從那時起,章金萊希望了解西游文化,了解吳承恩傳奇的一生,弘揚猴王精神,并且隱約萌發了扮演吳承恩的想法。后來,中視協影視制作有限公司、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拍電視連續劇《吳承恩與<西游記>》,劉懷玉第一時間將消息告訴了章金萊,并且安排他與總制片人許明哲、導演闞衛平、總策劃鄒為瑞見面,圓了他扮演吳承恩的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陳民牛 蓮花齋里多雅風—“魅力老人”陳民牛小記 在歷史文化名城淮安,鎮淮樓東南側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原名忠孝街現叫縣東街。小巷雖小可名氣很大,因為那里有一座徐積孝祠和愛國將領關天培祠堂。關天培祠堂向東第四個門內,坐落著一個宅院,簡樸而深邃,清雅而幽靜,這就是蓮花齋。蓮花齋的主人是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被人稱為集“博學、有為、幸福”老人于一身的陳民牛。 1938年出生的陳民牛,78載歲月飽嘗了人生的苦甜酸辣。13歲時還和母親在家耕種13畝半地。是當時的章集小學校長高一賢三次上門動員,才讓他有幸插班三年級進了學堂。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冒尖,在淮安中學初中部畢業考取了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因家庭貧困而改上淮安師范學校,又因家庭貧困而中途輟學去南京小行生物制藥廠學習生產抗生素,后在淮安制藥廠當了三年文書,因三年自然災害藥廠停產,他被迫下放。后按照政策又回到淮安師范學校讀書,1964年畢業分配時,只分配三分之一人,他因成績突出,被分配到欽工中學教書。1966年,他因教學成績優異,被團縣委領導看中,調任席橋公社團委書記。在席橋公社工作,蹲點東邱大隊,把東邱搞成全省農業學大賽先進典型,大隊黨支部書記王保昌應國務院邀請,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1975年,他調任林集公社革委會副主任,主抓機關、知青、文教衛生工作,協助公社書記整治社風,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1979年底,他調進城,恢復創辦全國第二張縣報《淮安報》,他在第一副總編位置上,全力協助總編把報紙辦成黨的喉舌、人民的代言人。1984年,他從報社調出創辦縣級文聯,通過左聯右聯、上聯下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把整個文化界人士團得像一家人,文藝創作搞得紅紅火火。他先后培養、帶出省市乃至全國知名作者、作家數十人。 多個工作崗位的歷練,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文學創作和著書立傳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素材。從1976年開始他先后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新華日報》、《雨花》等全國200多家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傳記文學、隨筆等400余篇,150多萬字;在中國少兒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等10多個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碧血虎門》、《巾幗丹心》、《楓樹灣》,中短篇小說集《美人莊風情》、《鄉魂》、《鴛鴦被》,散文集《觀音柳》、《中國花卉神話》,傳記文學《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周恩來歷險記》等近30部專著,計380多萬字,其中《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兩書,被江蘇等數省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輔導教材發給小學二年級至初三人手一冊,論文《論西游記的主題理想性》等18篇作品在全國研討會上宣讀。他還用十多年時間,主編了新楚州叢書《壯麗東南第一州——楚州》、續集、再續集,計300多萬字,成為淮安歷史全書。他先后榮獲全國文學獎9次、省級獎11次;多次被市委授予“自學成才”、“優秀文學工作者”稱號;1994年又被江蘇省授予“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2005年被中國文藝家創作協會授予“中華當代杰出功勛名人”的光榮稱號。他在主持文聯工作期間,曾首創與中國、江蘇社科院文學所、南京師范大家、山東大學、中國未來學會等單位聯合召開過三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促進了吳承恩故居、劉鄂故居復建開放……填補了國家、國際四項空白。因此,他的名字已載入《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外名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18部全國性大辭典。近年來,他又參與主編《淮安市楚州區志》,約220萬字,即將付梓。 豐碩的創作成果,退休后對淮安文史集整理做出的突出貢獻,用“博學老人”稱呼陳民牛,一點也不為過。可他卻說,我雖然著述頗多,但夠不上博學。說我是幸福老人,可以算上一個。首先是五世同堂。陳老97歲的老母親還健在,而且生活還能自理。兄弟姐妹7個,他排行老大。照全家福時,總共有101口人參加,每年清明節和春節,全家大聯歡,他總要在飯店包個10多桌,兄弟姐妹兒孫齊聚一堂,天倫之樂,其樂無窮。 其次是弟兄姐妹及兒孫輩皆事業有成。女婿郭仕金日前已有多部作品出版;長孫女正在英國留學讀博;二女兒小孩江西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職上海航空公司,其他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有自己的事業。 特別是陳老夫妻倆歷經風雨,相濡以沫,從無芥蒂,已相伴55個春秋,目前,他正在整理自己和老伴的金婚紀念冊。 五世同堂,夫妻金婚,兒孫繞膝,78歲老人回到家里還有媽媽喊,這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正如陳民牛的老朋友陸春桂老人“題作家陳民牛蓮花齋”詩贊:“罔川無俗韻,蓮節寶齋同;心著楚州賦,血寫虎門紅;文開一代秀,德耀百年榮;墨客何勤聚?陳公多雅風!這便是對蓮花齋主人最好的評價。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高年榮 高連榮簡要事跡 2010年3月,散文《老屋》榮獲第八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14年12月,又被評為特等獎,并入編《中國當代作家書畫代表作文庫》(2013年卷); 2010年10月,小說《最貧窮的人》、《王老師的退休生活》榮獲全國“小說選刊”首屆全國小說筆會小小說三等獎; 2011年4月,小說《選舉》榮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全國征文評比二等獎,并入編大型系列文獻《共和國建設檔案》一書; 2011年7月,散文“美麗的綠草蕩”獲2011年石膏山杯“我與自然”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2012年10月,入編《散文大系·抒情卷》,并榮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2012年9月,小說《夢想成真》榮獲第三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4年3月,小說《她》憑其實力和特色,入選“中國短篇小說年鑒”,并評為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 2015年4月,小說《看紙牌》榮獲第六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5年4月,散文“媽媽的愛”榮獲2015年“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金獎。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金礦 我只是一個傳說-記漕運博學老人金礦 說實話,我對趙本山的徒弟小沈陽本來就沒有好感,總感到這個演員太有點青春態的做作表演,叫人看不到他真誠的人性本真。所以每每老妻在看電視時,只要小沈陽出場會有一種驚喜,非要強迫我去欣賞,我卻總是懶得怕看。沒有想到我在這里一邊打電腦碼字,卻聽到一首好歌,還就是這個小沈陽唱的,歌題叫“我只是一個傳說”,這首歌還不錯,有一點吸引力。 我曾經進修過歌詞創作高函學校,喜愛經常搞一點歌詞創作,平時總想找一個好題材,想寫一首好歌詞。沒有想到這首歌詞的歌題就給我一個驚喜。小沈陽唱的有點快,帶點嘶喊,那是一種激情的通俗流行唱法,高亢中流淌著隨便,與我悠慢的音樂質感不太合拍,這樣我還就很難細聽清楚它的歌詞內容了。但聽到他唱歌的感覺,我總認為這首歌的結構與靈感與我所想象地沒有出格。 寫這首歌詞,通常會采取第一人稱自述展示社會上一個小我。也就是說社會上所有的我都沒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一個我都不是社會的偉大人物。這樣每個人也就都是社會和自然的一個暫時傳說,都也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暫時過客,你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就不屬于你了。 要說我要寫這首歌《我只是一個傳說》,也許也能會出點彩,我就要把這個傳說寫得很精彩,歌詞中的我應該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一個很有自尊心的人,一個很有事業心的人。之所以我能夠留下一個美麗的傳說,那“我”就是傳說中不平凡的人,傳說中的人多是了不起的人,因為能夠在民間傳說中留痕的人還不多,能留下一點痕跡就需要自己在生前爭取和努力,需要自己在生前發揮正能量,需要自己能夠為歷史做貢獻。 傳說也是一種故事,只是屬于過去時的一種過往故事,是一種民間文化歷史的積淀,也是一種民間流傳傳奇故事的積淀,里面既有神奇性,也有傳奇性,更有故事性,也可能還有一種讓后人獵奇向往性,屬于民間文學范疇。傳說故事通常都比現實所敘述的故事還更要精彩,能夠在人們世代口語中流傳。之所以能稱之為傳說,也就是把主要的敘述版本經過好多人口語演繹,成為民間精彩的口頭傳說,這樣也就形成了傳說。精彩的就是“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中還必須要表現一個人物的主人翁,這里就是第一人稱的我,為什么說我只是一個傳說呢。這里我想到了歌詞構思者的處心積慮,可謂是動了一番腦筋。我只是一個傳說,里面的含義應該是多元的,其一是謙虛的自稱,說自己特別平凡,沒有什么特殊的業績,沒有功勞可以值得記載到功勞薄上,更沒有輝煌值得人們歌頌和敬仰,說得簡單一點,自己還稱不上是社會的名流,當然自己也就更不值得自我懸乎的炫耀了。 就小地方而言,一個人能在一輩子有一個小名氣,不是那么默默無聞,為自己父母臉上爭光,為父老鄉親臉上爭光,能被村里人記得,不被人家說閑話,那就不錯了,我能在小地方留下口碑也算難得,傳說比這還要更深一層,意思是還要后來人記住你,所以只是一個傳說的很了不起的事,他說的這種傳說雖然只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傳說,也能值得讓一個村子人傳送故事的傳說,用鄉土話說你就是那個村幾代所公認的人物頭子了。 確切地說傳說基本都是很美麗的,傳說也一定有一些很精彩的故事,傳說也一定有很精彩的亮點,如果能夠被后來人傳說著,說明你已經擁有了不止一代人的人氣。但如果按照中性的眼光看待,這里面還有另外的懸乎。就是壞人也可能會成為地方后來人口中的傳說。例如我們村里當年一個神偷,他的出名幾乎是百里方圓。記得我到運東的黃浦讀初中,就連那么小的少年同學都知道,說你金礦家就是神偷那個莊子。這就叫好事不出門,壞話傳千里。 不過現在我也老了,雖然一生生活得很是艱苦而又坎坷,沒有想到人到晚年還收獲到一點好名聲,也成了一個鄉野的小知名人物,也可能會成了一個鄉野傳說人物。哈哈,是遠是近,都知道白馬湖水鄉有一個叫金礦的人物。近處的人多為我打抱不平,說這個人太委屈,滿腹的才華沒有用,一些肚里沒有貨的人都成了國家干部,他是球絲頭,不知道巴結人,到老了還是農字號。 而遠路人知道我,說那個南閘有個收古唱的也算是奇人,要說收破布爛棉花還值幾個錢,這個古唱能值幾個窮錢。當然也有人知道我是淮安的文化藝術名人,有人在國外打工,看到中央臺國際頻道播放過我的電視。一個省級電視臺主任來采訪,當年一位鎮里要員不接待,當即要員就被電視臺主任一批駁,說你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官,不是因為有金礦,不是因為有南閘民歌,你請我來我還不愿意呢。像你這小官處處都有,像這金礦卻很難有,那位要員當時面子很難看,說如果你搞刁難,我們就到市領導人面前見,你以為這個官就派你做的。那個要員犯傻了,還是我拉了彎子。后來那官員還厚著臉皮要我在領導人面前為他說說好話。我說你有點拿我開心了,他卻很認真說你畢竟是文化名人啊。 說實話,眼下我人已經花甲開外,心胸比前也寬闊多了,我不知道自己這些年是怎么過來的。要談經濟收入確實是窮得叮當響,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安逸舒服,自己還在激起晚年情感的澎湃,從事著南閘民歌的研究事業,從事著鄉土散文的寫作,這就叫在把自己當著一個傳說,也對自己進行晚年的鞭策。因為在今天這個天地基本沒有人再同我這傳說中人進行生活競爭和浮華搶奪,已經成為到了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應該說又到了枯木逢春季節,進入柳暗花明境界,這時反而讓我更平靜了。 哎,“人生就是一個傳說”這句話倒很經典,時代、社會、家庭讓我失去太多太多,文化斷層人也是文化斷腸人,自己對不起自己的過去,對不起自己的青春,更對不起自己的人生,其實如果從年少時代或者年輕時代就定性現在的目標和方向的話,那種傳說也許就會更加精彩一點,也許就會進入一個比較理想的傳說界,特別是會把自己的人生內涵填補得更充實一點,哎,早歲哪知世事艱,一切都過去了,哎,在這遲到的客棧里只能小憩片刻,馬上還要起早趕路。我只是一個傳說,我更想是一個精彩的傳說。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有為老人候選人(4名) 1、姜培民 姜培民事跡材料 今年70歲的姜培民,2006年從原南閘鎮副鎮長崗位上退下后,退而不休,先后擔任原南閘鎮老區促進會會長、原南閘鎮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原南閘鎮業余書法協會會長,還領頭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職務意味著責任,更意味著奉獻。在忠實履行每個職務的背后,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留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書寫著夕照黃昏霞滿天的頌歌。 傾力打造特色文化 南閘在革命戰爭年代屬淮寶革命老區,這里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故事。姜培民退休后,主動挑起鎮老區促進會會長的重擔,把工作的一個側重點放在老區革命史料征集、老區干部信息聯絡、老區文化遺存搜集上。這幾年,他通過信函、走訪、查閱,搜集到好多關于老區昨天的故事,對新河頭戰斗的革命烈士事跡進行了重新走訪,通過尋訪,原在新河頭犧牲的張鵬興烈士親屬在烈士犧牲后66年找到了烈士殉難處,烈士親屬感激不已。他還征集到曾在南閘這片土地戰斗過的淮寶老戰士趙礦、屠珍、馬健、王錫文等同志的親歷資料,對白馬湖東北一帶的淮寶戰事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通過調查走訪,翻閱淮寶相關革命斗爭史料,確定新四軍淮寶縣對敵工作部遺址(南閘鎮柏莊村),了解到當年柏莊在我方工作的七十二堂官的傳說史話。 姜培民曾做過文化站長,多年來一直關注家鄉的文化事業。南閘民歌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南閘民歌、南閘摜蛋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建設任重道遠。通過他的爭取,鎮里成立了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他擔任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從2010年3月份起,他帶領8名老同志四處征集白馬湖區域民歌文化、摜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漁村文化、餐飲文化、編織文化、老區文化等各種資料。近五年來,共征集到各種文本資料800多篇200多萬字,有史實、有紀實、有親歷、有傳說、有故事、有數據,內容豐富多彩,圖片1000多幅,對鄉野的舊日農耕殘存現象史料作了搶救性的收集。通過情感交流征集,不花錢征集到近百件傳統老物件,有些物件屬于鄉村現代文物。 姜培民帶領特色文化征集小組還配合淮安市白馬湖旅游開發總公司,編撰了20萬字的《白馬湖風情》文集,集白馬湖區域的傳說史話、地域風情、文化資源、生態風貌、習俗美食等資料,即將出版,可作為白馬湖文化旅游開發導讀。 助力黨委政府工作 作為鎮老促會會長,姜培民經常組織老促會會員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所思所需所盼,收集社情民意,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姜培民廣泛搜集意見,幫助黨委排查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的表現,向黨委提了多條整改建議,推動了活動的開展。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社記者對該鎮的做法作了報道。在白馬湖保護性開發工程中,拆遷是難度較大的前期工作之一。姜培民主動請纓,做拆遷戶的思想工作。他帶領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組成的工作組,進駐柏莊村,向群眾宣傳白馬湖保護與開發的意義,宣傳相關拆遷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經過40天的工作,柏莊村330多戶的拆遷任圓滿完成,為白馬湖保護性開發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招商引資是促進老區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老促會會長,姜培民主動作為,積極參與。2014年他協助淮安柴米河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引進了供6000畝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育苗基地項目,為按時完成10萬盤的育苗任務,他協同鎮水利站抓緊為其配套新建了一座泵站。試運行時,因本地原有的一條電力線路電壓偏低,需要投資10多萬元迅速新架一條近一公里的高壓電路。為解決這一矛盾,姜培民多次向區老促會、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反映情況,請求抓緊協調解決。后經區活動辦結合“四風”整改,交辦給供電部門和地方政府限期解決,使項目如期完成。 盡力帶富一方百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為全村及鄰近村推進機插秧發揮了帶頭作用。 密切聯系群眾、盡力帶富一方百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是江蘇省五星級合作社,是國家農業部表彰的優秀示范農機合作社。2014年,個人被評為淮安市優秀共產黨員,近五年,每年都獲得國家老區建設宣傳優秀獎。2016年,獲得淮安區老區發展促進會綜合一等獎。他帶富了一批農民,也帶活了水鄉新的生產模式。為此,大家都一致稱贊姜培民是農民合作社這一“新農民之家”的帶頭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姜培民就像一片晚霞, 正火一樣熊熊燃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顏正明 “只要有位就要有為”—記“有為老人”顏正明 顏正明,今年79歲,1996年夏天從蘇嘴鎮農經助理崗位上退休。在他對自己的退休生活還沒作出詳細規劃之際,鎮黨委卻早已為他安排了“二次就業”崗位——鎮老齡委主任、鎮關工委主任、鎮老促會會長。 一人兼三職,足見蘇嘴鎮黨委政府對他為人及能力的肯定。這看似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三個崗位,關系到地方黨委政府對老齡工作、老干部工作、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視程度。這些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工作氣魄、責任感,更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于這樣的寄望和重托,向來支持老顏工作的老伴和子女勸他回絕這份差事,“辛苦大半輩子,應該好好休息了”。然而,老顏卻掂出這份“差事”背后的意義。能有機會為全鎮老人和孩子們服務,他覺得是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和幸福。于是,他毫不猶豫挑起了擔子。 20年來,他領導的鎮老齡委共辦理老年人優待證4800多本,占全鎮老年人口80%以上;每年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帶禮品慰問90歲以上老人、困難五保戶、殘疾老人、困難老人達160人次;對那些不孝順父母、不贍養父母的少數子女,老顏及同仁以“娘家人”身份上門反復做工作,確保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20年來,鎮老促會每年都能向各級政府、領導提合理化建議10條左右,條條都得到了落實和采納;老促會還堅持和農科站、獸醫站聯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每年散發科技資料1000份以上,為全鎮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科學致富。 “一個貧困學生,如果因貧不能入學,這將會給他(她)的心靈造成終身陰影,甚至會毀了一生。如果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而不去幫,這是一種失職。”20年來,老顏把幫助貧困學生作為自己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內容,多方籌集助學款。老顏跑的單位共100多家,平均每年要跑30多趟,粗算一下,20年行程達15萬余里。 這上百家門坎的進出,可不是件易事。老顏以對貧困學生的一片真情、一片愛心,不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至最終跑成。每年除夕,老顏家總是濟濟一堂,數十名貧困生聚在一起品嘗老顏為他們精心準備的年夜飯,這已經成了老顏家每年過除夕的慣例和獨特風景。 “有心育才是前輩,矢志報國看后生”,這是清華大學學生曾杰贈送給蘇嘴關工委錦旗上的話。像這樣的錦旗在蘇嘴鎮關工委辦公室的墻壁上有20多面,感謝信更多,有近200封。它們記錄著顏正明扶困助學的感人事跡。 20年來,老顏共籌集資金130余萬元,資助466個貧困生入學讀書,其中大學生78人,目前已畢業走上社會的345人。 時光荏苒、歲月無痕,一晃老顏在“二次就業”崗位上任職了近20年。20年中,老顏用他的實際行動和成績向全鎮人民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08年,他被評為“中國老區促進會優秀工作者”;2001年、2006年、2011年他三次被江蘇省文明辦、關工委評為先進工作者;2003年5月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05至2009年連續被淮安市文明辦、市關工委評為先進個人;2011年3月再次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12年被區文明委評為全區助人為樂道德模范;2012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志愿者;2013年3月被淮安市政府表彰為“五老”標兵;2014年入選“江蘇好人榜”……2014年,區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將其事跡編入《為了誰——周恩來家鄉的共產黨員》專題片,組織全區黨員干部進行學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張士旺 退休筆不閑 書寫正能量—記有為老人張士旺 2012年,張士旺從淮安醫院黨總支副書記職位上退下后,努力發揮自己寫作特長,為改善民生建言,為各業發展謳歌,為新人新事喝彩,為健康生活吶喊……2012年至2014年,他發表各類題材文章110余篇,既豐富了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又為傳遞社會正能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士旺1972年底從農村入伍,在部隊先后擔任過連隊報道員、團政治處新聞干事、軍政治部宣傳干事、團宣傳股長等職,1988年轉業至區醫院。他在部隊從事新聞報道工作7年,平均每年見報百篇以上稿件,因成績顯著,兩次榮立三等功。轉業到地方工作后,他筆耕不輟,堅持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每年發表文章幾十篇,先后有30余篇文章獲省、市、區級獎。2000年夏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秋的遐想》。2004年兼任為期三年的《人民醫師報》駐地記者,2010年成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由于他勤奮好學,勤于筆耕,1999年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于“自學成才”先進個人稱號。 張士旺退休后,常有些單位和個人找他幫助寫新聞報道、論文、事跡材料,他不僅熱情接受,而且踏實采訪,認真構思寫作。2012年6月,區黨史工委在編著《中國共產黨淮安市淮安區歷史》第二卷(1949、10-1978、12)時,因時間緊、任務重,加之人手不夠,便約請張士旺參與編寫。他接受任務后,不論寒冬還是酷暑,經常去區檔案館查閱資料。為準確表述本地當時一些有影響的事件和運動,他還走訪了一些退離休老領導、老同志。他白天忙于走訪、查閱,晚上夜深人靜時構思、寫作,在黨史工委同志指導幫助下,他獨立完成了該書第8至10章的編寫,并參與了全書編校工作,使該書于2014年6月順利出版。 張士旺認為,“要寫文章,必須學習。”退休后學習的機會相應少了,為了增強寫作“內功”和敏感度,他自費訂閱了幾份報紙,堅持天天讀報,每晚央視《新聞聯播》是他的必看節目。一有空閑,他還經常跑新華書店閱讀精品。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題材廣泛,不但具有可讀性,而且具有一定知識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在全國上下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以及解決“四風”問題時,他主動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撰寫出多篇文章,其中《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遏制奢侈淫逸之風》、《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永遠繼承》等文章分別被新聞媒體采用,在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張士旺積極參加各級舉辦的有意義的征文活動,以手中的筆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013年6月,為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區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淮安區報》聯合開展了為時半年的“走進美麗鄉村”征文活動。他不但參與區有關部門組織的新農村采風活動,還自己跑了幾個鄉鎮,去感受新農村建設成就,采寫多篇文章,其中《重游范集》被兩家刊物采用,《淮安鄉村美如畫》不但被國家級《當代游記散文大典》刊發,而且被評為本次征文一等獎。2014年初,區文廣新局及文聯聯合舉辦“我身邊的小康”征文活動,他撰寫的《生態和諧美家園》一稿獲“文學組”二等獎。2014年4月,區老干局為配合全區黨的群眾路線觀教育活動,在全區退離休干部中開展“我的群眾路線觀”征文活動,他又以《要善于為民做主》一文獲得一等獎。 張士旺還注意利用自身文學及某些專業知識面相對廣些的優勢,適時寫一些科普文章在新聞媒體發表,以增長人們知識,培養人們健康向上生活情趣,養成良好文明生活行為和方式。他撰寫并發表的《五星紅旗趣話》、《中秋說月》、《閑話重陽節》、《宴席漫談》、《古今女子時尚審美趣談》、《“世界艾滋病日”說艾滋病》等文章,或豐富人們知識視野,或增強人們節儉意識,或提醒人們培養良好文明生活方式,或增強人們自我保健健身防病意識,總之,讓人讀后有所受益。 張士旺同志基本沒什么特別嗜好,只是繾綣手中的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不動筆,都會有那種“晝無為,夜難寐”的感覺。他喜歡旅游,在各級報刊發表過多篇游記。其中,游覽我區新建景點古城墻遺址公園的《逛老城墻》一文還被《淮海晚報》評為“人在旅途”征文三等獎。 張士旺同志說,我們生活在富足、文明、祥和的今天,應該感恩,感謝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感謝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我要在有生之年奮筆疾書頌盛世,筆耕不輟助推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不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邵景元 關于邵景元“事跡材料” 一、該同志一貫注重學習,知識廣博,尤在文史哲及軍事方面。 1963年高校中文系畢業,先后就職于縣中高中部、縣委及縣人武部報道組、淮城鎮人武部、縣文教局、縣黨史工委、縣交通局等單位,并隨同領導于鄉鎮和工廠蹲點,總結工作經驗。社會兼職有省、市、區有關學會、協會、研究會理事、會員,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中共黨員,公務員,正局職級,副編審職稱。 二、該同志善于思索,筆耕不輟,奉獻不停。 1.退休16年一直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揮余熱”。主要從事文字工作,主編《簡訊》內刊。 2.前兩年烈士陵園新建資料陣列室,他做了大量的整理、編寫和設置工作,從“前言”、“結束語”到分室簡介和烈士簡介的文字撰寫。同時,經他積極努力和堅持,使有關部門接受了一個“突破”,即淮安區的烈士排列從鴉片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關天培開始,還有周阮江顏“辛亥四烈”。從而在時間起點上和人物份量上明顯早于高于兄弟縣區,與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同步。同時,還為陵園撰寫了《祭先烈文》,刻石于照壁上。此文在《江蘇地方志》上作了“編者按”予以轉載。最近,因陵園體制上升,他又參與從全市角度改寫了《祭先烈文》。他還將新建陳列室資料寫成綜合性文稿,于《淮安區報》上整版發表。 3.今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他成了一個“忙人”。先后有省、市、區宣傳、黨史、老促會、新四軍研究會等單位邀約、征稿、座談,接受電視臺采訪。最近,省、市電視臺三次對他進行現場采訪、錄音、攝影(車橋、茭陵),做“新聞”和“歷史回憶”節目。市電視臺已播了一次。該同志發揚情況熟、資料多、能寫作的優勢,已為紀念活動發出十多篇大小文稿,區報已登了《活躍在運河線上的林集交通站》、《“革命母親”和她的兒女們》等篇。最近,他應“征文”所約,寫就了《立體式學術型動態性的“車橋戰役效應”》、《遲到的烈士陵園,難產的德育基地——大胡莊戰斗暨大胡莊烈士陵園回顧》。前日,區老促會邀約他撰寫抗戰期間淮安的統戰工作,他當然不會拒絕。 三、歷次受到上級部門嘉獎。 1.于縣黨史工委主任任上,單位被評為省先進單位,個人亦為省先進個人。 2.曾四次被評為縣“優秀知識分子”,一次為縣“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退休后因政策規定不再受評)。 3.退休前各類“小紅本”一大摞,無須冗贅。 四、結合工作撰著頗豐,為文求新,成果明顯。 1.主編《淮安黨史資料》1-7輯,及《概述》、《大事記》、《縣委書記鄒屏工作筆記》等,為地方黨史工作打下基礎。 2.主編革命故事集《魚水情》。該書書名系鄧穎超親筆題寫,因內容與形式俱佳,二次出版發行。最近,市、區黨史部門因各人收藏皆為孤本,難舍出手,不得以對該書作“掃描”復制,以配合紀念活動。 3.撰著40萬字的正式出版物《求真集》(以論文為主。近百篇論文于省級以上或高校刊物發表,15篇獲省級一、二等獎)。 ①關于周恩來“求真意識”論文獲市“五個一工程獎”。論文被收入紅旗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總理周恩來》中卷哲學思想編,《人民日報》評述此書為“大型資料工具書”。 ②所撰周恩來自我教育的“特征”、“途徑”、“哲學思想基礎”系列專題論文發表后甚受學界好評,被收入《周恩來教育思想研究》一書。 ③“陳治平現象”的提出和探研,填補了中共歷史人物研究的空白。《省委書記——叛徒——烈士?》一文發表于《炎黃春秋》,有四川、貴州、浙江、河南、吉林等十多個省報副刊摘轉。江蘇省黨史工委也隨之在《世紀風采》上發表我的存稿,篇名為《中共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 ④《“張達事件”始末》發表于《民主與法制》,被省志辦指定收在《淮安市志》附錄上。該文后獲得檢察文學“金獎”。 ⑤為紀念建國40、60周年,撰《淮安革命斗爭史碑記》、《祭先烈文》,分別石刻于烈士陵園亭碑和照壁上。碑文以淮安(市)委、政府及淮安(區)委、政府名義鐫立。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