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黄色在线看网站,国产东北女人做受AV,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国产一级黄片,又粗又大特黄的国产一级视频,一级a片高清晰完整版

淮安人網

查看: 104832|回復: 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福彩杯”淮安區第二屆 “十大魅力老人” 候選人事跡合集(共20名)

[復制鏈接]

1162

主題

1396

帖子

4077

積分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077
菜籽
900 粒
銅錢
23220 枚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8-8-1 18:40:3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福彩杯”淮安區第二屆“十大魅力老人”
候選人事跡合集
(共20名)

    為充分發揮老年先進典型的激勵和示范作用,展現全區老年人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促進家庭和睦、代際和順、社會和諧。今年5月初,由區民政局、區文明辦、區新聞信息中心、區宣傳服務中心、區老齡辦主辦,區老齡協會、區淮安人網、區孝行淮安志愿者協會、區福彩中心協辦了“福彩杯”淮安區第二屆“十大魅力老人”評選活動。經基層推薦、部門審核、評委會評審等環節,有20位進入候選名單。根據安排,將開展投票評選活動,評選淮安區第二屆“十大魅力老人”。現將所有候選人的事跡公布如下。 (淮安區老齡辦)

健康老人候選人(4名)
1、樊偉俠
快樂自己 健康別人—記“健康老人”樊偉俠
      漕運廣場上,每到晚上七點,隨著熟悉的集合號聲,一群人便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自動排好隊伍,跟著擴音機的節拍,在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帶領下做健身操。這位老人就是樊偉俠。
  年過八旬的樊偉俠是區統計局退休干部,現為區老年大學學員。他每晚帶領大家做的健身操,是他自創的《樊氏健身操》,義務推廣已15年。提起這套健身操的緣由,樊偉俠告訴筆者,過去由于自己缺少鍛煉,體質比較差,還患有頸椎病,經常眩暈。退休后他下決心鍛煉身體,于是便開始學做操。為了使鍛煉的效果好,他搜集了許多健身操方面的資料,花費了兩年時間,整理了50節健身操,從頭頂部開始,依次經面部、頸部、肩部、胸背部、腿部直到足部,四肢關節全都活動到,整套操下來約30分鐘。經過反復實踐,樊偉俠的體質越來越好,不僅趕走了頸椎病,而且體檢各項指標全部正常。
  2000年,樊偉俠在鎮淮樓前開辦了晚練健身點,推廣他的《樊氏健身操》。剛開始參加做操的只有6名老年人,后來跟著做的人逐漸增多。漕運廣場建成后,他的健身點便轉到這里。目前在他的健身點上參加經常性做操的老中青達400多人。樊偉俠領操開始是喊節拍,后來專門買了臺擴音機,播放他的錄音口令。許多人做完操后,身體微微出汗,一身輕松。有的老人說:“做了《樊氏健身操》,晚上覺好睡了。”有的老人說:“做了《樊氏健身操》,得感冒少了。”有的老人說:“做了《樊氏健身操》,頸肩腰腿痛改善了。”
  2012年,樊偉俠還將他的《樊氏健身操》制成錄像,上傳到“淮安大眾網”、“淮安運動網”和“優酷網”,供網友視頻學習。由于此操結構合理、簡單易學、強身健體,并具有預防和輔助醫療的效果,很受老年朋友的歡迎。目前,此套健身操在淮陰、寶應、北京等地被廣泛推廣。
  樊偉俠推廣《樊氏健身操》是無償的。他為老年健身發揮余熱的奉獻精神廣受好評。其開辦的漕運廣場晚練點,先后多次被區老體協評為“五好健身點”,他帶領的健身團隊被評為“示范健身團隊”,其本人多次被區老體協評為“先進工作者”。
除常年堅持每晚帶領大家做操外,樊偉俠還在健身點開展失物招領、停電停水通知等便民服務。他的事跡先后被市、區新聞媒體報道,在2014年全區開展的“尋找身邊的最美”網絡評比活動中獲得“最美事跡”。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李慶鳳
身經百戰的離休老人----- 李慶鳳
    5月28日下午,烈日炎炎,筆者隨鎮老齡委的領導一道,有幸采訪到一位身體健康,身經百戰的離休老人----李慶鳳。
李老,今年91歲,家住博里鎮汴塘村蘇莊組,雖然年過90,但精神依然矍鑠,在交流中,筆者發現,李老耳朵有些不太靈光,但是思維非常清晰,說話很有條理,邏輯性也很強,初次給人的印象,他雖已90高齡,但是,他說話的語氣、走路的神態,很難與他的年齡劃等號。李老說,他自己身上沒什么疾病,象老年人常有的“三高”沒有出現在他的身上,只是年歲大了,聽力不太好,嘗試了多款助聽器,也沒什么作用,最近又買了一款價格較高的,效果還可以,只是聽對方說話口齒一定要清楚,語速要慢,與我們交流時沒發現有什么障礙。他還說,他以前身上患的一些病,如沙眼、胃炎、心律失常等經過幾年的調理、鍛煉現在都沒了。
談起他過去的經歷,與其說是采訪,不如說是經歷一次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李慶鳳,1928年4月18日出生,1945年5月參軍入伍,46年8月入黨,曾先后參加過大胡莊戰斗,漣水保衛戰,淮海戰役等,大大小小的戰斗140余次,先后4次負傷,其中一次在參加淮海戰役時被打斷左膀,至今兩臂伸出長短不齊,還有一次被敵人的手榴彈炸傷,彈片在胸內,四個月后才被僥幸取出,險些要了他的性命,曾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系在職六級傷殘革命軍人。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革命戰爭年代的功臣,李老被組織上送到當時的榮軍管理學校學習,從目不識丁的普通一兵,到后來管理一方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李老先后經歷了土改,社教隊,三反、五反等多次革命運動,他先后擔任過林集、朱橋、仇橋等鄉鎮革委會副主任,淮城鎮鎮長,淮安團縣委組織部長,第一任團縣委書記等職。
    離休后,他沒有停止自己的工作,而是幫助地方黨委政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把自己一身積累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用于關心下一代。在關工委主任這一崗位上,他又辛勤耕耘了多年。直到如今,只要工作需要,他都會毫不猶豫的來到學校,走進課堂,為孩子們講解自己的親身經歷,對他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用他的話說,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忘記過去流血奮戰的歷史。因此,直到如今,在李老的案桌上,還擺放著《紅巖》《鐵道游擊隊》《林海雪源》《中國革命史》等許多革命戰爭題材的書籍。他一邊讀書、一邊習慣做筆記,對重大歷史事件都要精心標注,并寫了幾本心得體會和個人回憶錄。
    李老一生有6個子女,老伴去世10多年,他現隨大女兒李珍一家住在一起,大女婿劉孝達是街道醫生,據他介紹,李老在飲食起居方面還是比較講究的。吃飯堅持,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每天1-2個蘋果,雞蛋保持1個;健身堅持,早睡早起,每天上下午,分別利用1個小時,堅持跑步5公里,近10年不動搖,自我心態調整好,生活中不論遇到任何事情,都盡量保持良好的心態,不動怒,不置氣,遇事冷處理,自我護理要求高。李老每天都要喝上三杯水,早晨起來一杯水,午休后一杯水,晚飯后一杯水,中午起床后還要進行半小時的機械足摩,每年定期到大醫院進行體檢,遇到小毛病及時治療,決不拖拉。
    近10多年,李老基本沒生過什么毛病,當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衛生習慣,科學的護理辦法,以及優越的離休條件,為健康保駕護航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當我們與他分手道別時,已是日暮時分,整個一個下午,李老的侃侃而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王永蘭
王永蘭事跡材料
    今年已有102歲高齡的王永蘭老人,現居住在淮城街道環城社區,她雖然已是耄耋老人,但是精神矍鑠,神采奕奕,讓人贊嘆不已。
    王永蘭老人出生在舊社會,吃過苦,受過罪,深知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王永蘭和丈夫黃士金一起攜手走過了近80年,生育了一子三女。丈夫原從事建筑行業,于12年前病故,享年90歲。現在王永蘭同長子生活,長子隨父親學藝,現已退休,其他子女均已退休。一家6口,四代同堂,上敬下孝,和睦和諧,其樂融融。在飲食方面,也沒有特別講究,早晚以稀飯為主,老人生活一直很有規律,早晨長期堅持煅練,做做操,散散步。下午則和小區內的老人一起玩牌,老人還特別喜歡聽淮劇,除了打牌就是去看淮劇,高興時還能哼上幾句。問起老人有什么長壽的秘訣時,老人笑著說,自己家族有長壽遺傳,她兄妹4個,現在仍健在的有一個兄弟和一個妹妹,都已90多歲。
    王永蘭老人的生活十分有規律,作息守時,有序有規,堅持鍛煉已經成為她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保持開朗樂觀的心態,這么多年來,他收獲健康,得到了快樂,展現了當代老年人的健康快樂精神面貌。
4、楊志民
心中有帳終身不忘,88歲老人償還69年前救命糧
    最近石塘鎮大街小巷,村村組組傳頌著一位88歲老人償還69年救命糧的故事,淮海晚報、淮安新媒體、全媒體、網站的記者紛至沓來采訪,爭相報道這一感人事跡。
    老人名叫楊志民,男,1931年出生,今年88歲,家住石塘鎮靖大莊居委會靖東組,老人身子骨硬朗,精神閃爍,耳聰目明,只是不小心摔斷了雙腿,行走不便。 6月5日上午8時許,雙腳不便的楊志民從鎮上雇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坐在兩袋大米之上,來到鎮上顧勤文小賣部下車后,對老板顧勤文說:“這筆賬,我欠了你家69年,今天一定得還!”聽完楊志民一席話,74歲的顧勤文一臉茫然。 “你這不是為難我嗎?我無功不受祿,你又不欠我的,我怎么能無緣無故收你的大米?”顧勤文攤著雙手說道。
  “不是欠你的,是欠你父親的呀,他不在了,我不還給你們嗎?”楊志民說。
  “都這么多年過去了,就是欠我父親的,我們也不能要!再說我們弟兄幾個,再怎么也不缺這點大米!”兩位老人一個堅決要給,一個堅決不收,爭得面紅耳赤。當時在場的鎮老年協會會長王乃炎向記者還原了當時“爭吵”的場景。
  原來,楊志民口中的這筆賬,還得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說起。
  1940年,在楊志民叔父楊中育介紹下,顧勤文的父親顧正福來到石塘馬涵洞橋頭開雜貨店,因為誠信經營,生意做得很紅火。1949年春天,正是下秧季節,由于前一年收成不好,楊志民家中青黃不接,一粒米、一粒種都沒有,家里面臨揭不開鍋的窘境。
  顧正福知道后,為了報答楊家曾經的幫助,立刻送去300斤稻谷,并表示不用償還。
  “我們一家六口人,靠這300斤稻谷渡過了難關。今天,我把300斤稻谷機成280斤大米還給你,千萬別推辭!”顧正福在世的時候,他曾經要償還稻米,都被顧正福拒絕了。
  因此,在楊志民一再堅持下,顧勤文代表過世的父親,勉強收下這兩袋大米。
 這些年,國家政策福利越來越好,楊志民的生活也寬裕了起來,他將幾十年來欠下鄉親的13筆賬,包括大米、稻谷、油票、糧票等通過實物的方式一一進行償還。 “人生的價值,不能虧欠,只能奉獻。從小我的祖母、母親一直這樣教育我,這是我的家風,不能忘。”楊志民說。
    其實,楊志民生活并不富裕,但他還不忘貢獻自己的力量。1990年,我國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第十一屆亞運會,楊志民捐款800元;1991年,楊志民又為正在籌建的周恩來紀念館捐款500元;1991年6月,盱眙縣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楊志民又從牙縫中擠出100斤糧票和100元捐給了災民。
    楊志民老人的先進事跡被馬甸鎮選送江蘇省“十大感動人物”候選人。
幸福老人候選人(4名)
1、劉鐘恩
知福惜福得真福—記朱橋鎮退休教師劉鐘恩老人
    在朱橋鎮五里村,提到退休教師劉鐘恩老人,可謂無人不贊,老少皆夸,都說他是一位知福惜福的“幸福老人”。
劉鐘恩多年從教,少時家教及多年的職業熏陶,鑄就了他樸實謙遜的作風和人品,無論何時,他都以恬退樸實做人,以樂觀低調示人,以竭誠謙和待人,他的最大特點是工作上嚴謹認真、勤于奉獻,物質上安于清貧、不思奢求。老人一生追求和形成的這些特質操守,決定了他的幸福觀,也奠定了他成為一位“幸福老人”的道德基礎。
“必須知道什么是幸福!”
    老人說:知道什么是幸福,是一個人、一個家庭幸福的基礎。他經常用自己的經歷和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家庭成員生在福中要知福。他常和子女們說,幸福不是高官厚祿,不是大魚大肉,也不是披金戴銀,對普通家庭來說,家里沒閑人、牢里沒罪人、床上沒病人,就是幸福。他的兒子都懂得這些道理,家家滿足現狀,珍惜當下,發奮創業。老人家還告誡兒媳們,國家富強了,人民才會幸福;國家不富強,你想掙錢、想幸福都不可能。所以,全家上下,凡是能苦錢的,都勤勞致富,凡是有工作的,都能愛崗敬業,刻苦奉獻。
為了子女們更好的創造幸福生活,老人和老伴包下了全部家務,攬過照應所有第三代的任務,每天家前屋后長瓜種菜,帶孩子或接送上學,農忙時還做好一大家的飯菜,為家人解除后顧之憂,一家人過著和睦安逸的生活。
“應該用勞動創造幸福!”
    老人有三個兒子。老大是木工,老二由代課教師轉為正式教師。三兒子在縣里的一個工廠上班,由于市場原因,工廠倒閉,就自己利用網絡平臺做起了相關的生意,以此經營致富。
    他們一家,有困難,老的小的共同扛、一起幫,有收獲,全家三代同喜悅,共分享;即使遇到病災困難,也從不向國家集體和社會伸手,遇到左鄰右舍有困難,還不時伸出援助之手。因而,老人的工資收入都用在兒孫們的身上,用于幫助他們發展,用于支持他們度過暫時的難關,用于資助和接濟親友。
“懂得珍惜身邊的幸福!”
    老人認為:幸福就是一種相對的滿足感,自己感到好并能滿足眼前的現狀,就會感到幸福;不知滿足,也就永遠找不到幸福。他說:對一個老人來說,能健康地活著、不用子女煩神是幸福;和老伴互相照應、相濡以沫、健康地生活著是幸福;能為社會和親友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是幸福;看到子女們有發展有成就、甚至每個人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回家,乃至孫輩們考試取得好成績,也是一種幸福。   
    每天除了照顧老伴和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田園活以外,他一直堅持看看報紙,寫寫雜感閑篇,還用順口溜寫下自己的生活感悟和養生保健心得,和老年朋友們交流。他還利用報刊上的健康保健知識治療自己和老伴以及莊鄰親友的小毛病,每有收獲,總是高興異常。多年積累,他收集的這些資料已剪貼匯集了十幾本,這成了他一項重要的生活樂趣。
    在子女兒孫們的愛戴里、在莊鄰鄉親的贊譽中,劉老收獲著自己平凡而又實在的幸福人生!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付長順
從容面對人生-記幸福老人付長順
    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有幸采訪平橋鎮譚莊村宗揚組幸福老人付長順。老人屬虎,高大魁梧的身材,慈祥和藹的面容,侃侃而談的精氣神,讓人看不出是78歲的老人。付長順老人和比他大一歲的妻子紀秀英結婚60年來和睦相處,相濡以沫,恩恩愛愛地生活著,父慈妻賢子孝,兒女出息,贏得了左鄰右舍人們的尊敬。如今老人膝下有4個兒子1個女兒,全部成家立業,他現有4個孫子,3個孫女,1個重孫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
    付長順老人不疾不徐,不驚不乍,不卑不亢,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過了78個春秋。付長順老人盡管沒有什么驚天動地、彪炳史冊的業績,但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和戲劇情節。小學畢業的他1956年9月就參加了工作,1966年10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就業于淮安縣蔬菜公司任統計員,后調縣農林局任會計,1961年9月下放到平橋公社張莊大隊任會計。1963年10月又轉到大興公社水利站工作,1964年10月被抽調到縣社教工作隊任組長,秘書、工作隊副隊長,1967年又回到譚莊大隊任大隊長,2個月后又分到大興供銷社任二堡站站長,    1972年2月又被借用到大興公社黨委辦公室任內勤,三年多后又被調到大興供銷社任文書兼統計員,一直干到1998年3月退休。付長順老人先后近10次轉換工作崗位,也曾三次錯過了提干的機會,但他始終心靜如水,波瀾不驚,無怨無悔,笑對人生,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評說。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不少都被提拔為國家干部,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他不攀不比,坦然面對絲毫沒有什么失落感。他既認命又不局限于命運,在每個崗位上都能出彩。他在職期間曾先后被評為五好工作隊員、供銷系統優秀文書等稱號,還取得了政工師中級職稱,     在人們心目中留下較深的印象。從容面對現實也許是他人生大智慧和長壽的秘訣。
他退休和任職一樣,仍然關心著周邊的事情和國家的發展。在職時,他往往是三更燈火五更雞地勤奮工作。他擅長寫作,經常寫寫宣傳報道。在供銷社任文書期間曾寫過一篇《姑父來內侄家賀喜吃酒,內侄到姑父家縱火盜竊》的文章,被《新華時報》、《揚子晚報》、《淮安日報》刊用。退休后,鄰里常有不孝敬老人的情況,為了伸張正義,他寫了一篇《婆婆張嘴,媳婦掌嘴》的稿件,被《淮海晚報》刊登,起到了教育后代,警示世人的作用。他堅持天天看電視,《國際新聞》、《今日關注》、《萬家燈火》等欄目是他必看節目,有時還一手拿筆,一手拿本,記錄點什么。他始終認為學總比不學要強,正因為如此雖然快年屆八旬的他仍然底氣十足,絲毫不糊涂。
    付長順老人至今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得益于他的養身保健之道。他的生活規律把握得恰到好處。無論是冰天雪地的三九,還是酷暑難當的三伏,一年四季,他都堅持每天早晨4點10分準時起身,這也許是常人難以做到的,盤坐在床做系列保健活動,用手梳頭數十次,用手心捂眼按摩頭腦80下,揉耳朵80下,用中指食指敲腦后風池、風府兩個穴位,用手心擦腳心200下。扭轉腳脖子40下,按摩合谷穴位數十下。晚上洗漱過后,上床之前仍按早上所做的健身活動程序進行一次,然后再入睡,每天堅持晚飯后散步40-50分鐘,30年如一日,是多么難能可貴啊。付長順老人的一日三餐也比較講究,從不吃零食,堅持葷素搭配,每天保證一斤以上蔬菜、豆腐蘿卜加雞鴨魚。他自備了豆漿機,用紅豆、黑豆、綠豆、芝麻、花生外加伏苓中藥,自制豆漿,每天一杯,雷打不動。一天5杯水是他長壽的又一秘方。用他話說就是早上一杯白開長命水,晚上一杯保命水,夜間一杯救命水(全部為白開水)。下午一杯綠茶水,中午前后一杯藥茶水(黃芪、菊花、枸杞、西洋參)。難怪他老人家現在還是當兵的血壓,血脂血糖也很正常,還能騎電動車,他喜酒,戒煙,好象棋麻將,興趣廣泛,有時還自愉自樂,聽聽淮劇什么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然而珍愛生命,熱愛生活,貼近自然,保養自己,不悔昨天,不苛求明天,是他的信條。不欺負生活,生活自會安妥地待你,但愿付長順老人長命百歲。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戴國寶
此生無怨無悔—記馬甸鎮幸福老人戴國寶
    淮安區石塘鎮發茂村靖莊組戴國寶老人一生堅持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無怨無悔地度過了80個春秋。被周邊群眾公認為幸福老人。
    戴國寶老人現年80歲,中共黨員,退休干部,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其父因病死在大河工工地上,由于家庭困難,戴國寶于1956年考上淮安師范學校,也沒有上成,然后他懷著報效祖國的心情報名參軍,到濟南軍區坦克二師當了一名解放軍戰士。在部隊老戴歷任臺長,副連長,指導員,1969年因特殊的社會環境,老戴轉業到農村,先后在生產隊,磚瓦廠任會計,后又任馬甲村黨支部書記等職。1980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實,老戴又恢復了轉業時的行政級別,被調到淮安縣汽車運輸公司擔任文書,后又在淮安燈泡廠任廠長,汽車隊任隊長,汽車運輸公司任工會主席直至退休。和他一起入伍的同伴,有的分在縣政府機關,有的安排到事業單位,每當談到此事時,老人總是淡淡的一笑“自足常樂,這沒有什么,在什么地方都是生活都要工作”。是的,戴國寶老人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他所走過的幾個單位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扎實的腳印。
    自得其樂是戴國寶老人的一貫心態,他和愛人王兆英結婚60年來,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從沒有發生過爭吵。目前老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三個孫子,四個孫女,一個重孫子,兩個重孫女,全家21口人四代同堂,其樂融融。父慈子孝,兒孫孝順。逢年過節,子女們都給老人以精神和物質的慰問。老人也從不喝酒,不賭錢,心情十分開朗,堅持走走路,散散步,老人還十分喜好書法和象棋。在汽車運輸公司和鄉鎮組織的比賽中多次獲獎。老人自己當過兵,還無私的將兩個兒子都送到部隊鍛煉報效祖國,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盡管退休了,老人至今仍堅持看書讀報,經常上網看新聞玩游戲,保持每天有個好心情。子女為了老人的學習需要,主動為老人訂了《新華日報》,《揚子晚報》,2011年老人查出患了前列腺癌,等于下發了死亡通知書,但老人豁達樂觀,兒女盡心盡孝盡心服伺,至今老人身體仍無大礙。老人現居住的房屋寬敞明亮,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電腦等設施一應俱全,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
    助人為樂是老人保持健康享受幸福的秘方,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老人對周邊困難群眾,總是經常自掏腰包,300,200塊錢的資助他人,有人得病了,他就上門與之談心聊天,開導別人,要正確對待病情,看淡些,想開些,愉快地過好每一天。他在汽車公司工作時,也是處處為他人著想,退休時主動上交單位分給他的房子,讓給那些急需住房的職工。盡管家人一時不好理解,但他卻想得通,職工都很贊成。豁達大度,自己愉快,別人也高興。戴國寶就是這樣一位幸福老人。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駱應懷
幸福的老人
    駱應懷,男,現年88歲。順河鎮駱蕩村后莊組人。生有六男二女。老伴今年89歲,夫婦倆都近九十歲的人了。他和老伴都面色紅潤,精神飽滿,臉上總是掛滿笑容。給人很有活力的感覺。四代同堂,幾個子女都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現與六個兒子相居。
    該老人原先是木匠工,手藝周圍都知道頂呱呱。他善于幫人,不論哪家找他幫忙,他都盡心盡力的幫人做好,為人耿直。1987年村李認為該同志耿直,安排他看管村部及村辦廠。認真負責,看管村部二十年從未出過差錯。在此期間,不論哪位修修木桶等木工小農具都找他修理,他都精心滿足對方,不收取任何好處,由此受到了很好的尊重。
    該老人的六個兒子都傳承了他的工匠手藝,各有千秋,各自的家庭都兒孫滿堂,紫氣昂揚。子女們對老人贍養是有佳的,孝心口碑傳揚。
該老人的飲食起居。他是一位閑不住的老人,盡管已經年近90歲,但是他每天同老伴堅持早晚攜手散步,趕集上街,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農忙之時還幫子女們家翻翻粒子。平時做做家務,燒燒飯。午后和幾個老伙伴們圍在一起打打麻將,消磨消磨愉快的時光。
老人和老伴倆人日常生活沒有什么特別,平時以蔬菜為主,肉食為輔,平時不飲酒。子女們的悉心照料,自建精心養身,老夫婦倆不咳不喘,身心健康。
    該老人與鄰里相處和睦,善于幫助別人,有擔當意識,積極擁護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法規,支持村組工作,敢講真話,對不利于集體的人和事會站出來。掙錢要掙良心錢,為人正直,做事盡心盡力,不做違背良心的事情,善待他人,做事直來直去,與鄰里和氣相處。擁護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法規,支持村組工作的開展。由而受到周圍群眾的好評,口碑有佳。
    該老人何老伴享受天倫之樂。不論和哪個子女過,就是務工不在家,只要老人到他家,都安排人回家做飯。正常的他的六個兒子家基本上都有人在家。還不時去兩個女兒家走走。他和他老伴很理解子女,從不追求什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煩子女們,可以說是自食其力的老人。二老更是一對恩愛夫妻,雙方近九十的人,一輩子遇事情商量著來,冷靜的面對任何事。由此該老人是美滿和諧的家庭,老人和老伴二人更是幸福美滿的老人。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1162

主題

1396

帖子

4077

積分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077
菜籽
900 粒
銅錢
23220 枚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18-8-1 18:41:08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才藝老人候選人(4名)
1、劉鴻生
寄情山水染翰墨—記才藝老人劉鴻生
巍巍群山,層巒疊嶂,泉水奔瀉,浮云飛動,翠柏含煙……走進劉鴻生畫室,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正沉浸在他的山水世界中。腕下似有千鈞之力,紙上蓊郁淋漓、氣勢磅礴。
  一幅水墨山水畫完后,劉老那清癯如木刻般的臉龐上洋溢著幸福的光彩。他告訴記者,自己打小就喜歡畫雞畫鵝,家中墻壁、隔板常被他涂得滿滿的。可因為家境貧寒,他初中一畢業就走上了謀生之路,做過代課教師,當過工人,搞過毛巾廠的圖案設計。艱辛的生活并沒有泯滅他對繪畫的熱情。他以書本為師,廣搜繪畫資料,早年一遍遍地在燈下臨摹《芥子園畫譜》;及長,他主攻山水畫,潛心研習范寬、石濤、傅抱石、陸儼少等名家畫作,度其筆法意境,揣摩自己的畫路。他更以天地造化為師,“搜盡奇峰打草稿”。他常說:觀山讀山愛山懂山,才能筆墨言之。他常常獨坐深山幽谷,孩子般地看云卷云舒,觀陰晴變化,一山、一石、一樹、一草、一澗、一溪,紛紛進入他的紙上筆下。
  劉鴻生不斷探索,永不滿足。1989年,他第一次去雁蕩山,便被這里奇秀瑰麗的風光所吸引。帶著大自然的豐碩賜予回家,他沉下心對大量寫生進行整理品讀,重新構思,創作了山水長卷。幾年后,他再上雁蕩山進行創作。2014年,74歲的劉鴻生三上雁蕩山,回來后閉門一個多月,創作完成40米長的山水長卷《雁蕩勝境圖》。觀這幅長卷,仿佛畫家站在高山之顛,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大氣魄,俯瞰天地萬物,將峰巒疊嶂的萬千儀態,飛瀑激流的迂廻靈動,蒼松翠柏的綽約多姿匯于心而凝于情,傾其墨而化為彩,賦予畫中的山水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有著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
  劉鴻生十分推崇黃賓虹說過的山水畫家創作必有的四個過程,一是“登山臨水”,全面觀察體驗大自然;二是“坐望苦不足”,與山川為友,不忍分離;三是“山水我所有”,畫家心占天地,發山川之精微;四是“三思而后行”,畫前構思,筆筆有所思,邊畫邊思,即可“中得心源”。黃賓虹“渾厚華滋”的美學觀念及其筆墨自由精絕、作品大象之美,使劉鴻生傾心領悟,不斷實踐而受益匪淺。
  水滴石穿,日雕月琢,憑借著這份勤奮、執著與體悟,錘煉出他穩健沉著極富生活氣息的畫風。他的畫取“北派”氣勢,融入“南派”韻味,既有北派山水的博大恢弘、蒼莽渾厚,又兼南派山水的清秀明凈、雋雅柔潤;他的畫雖用古法,但不為某家某派所囿,樸實無華,格調不俗。有詞人在欣賞了他的山水畫后贊道:山水劉公舞,野嶺嘯長風。祥巒疊谷盤轉,妙筆寫玲瓏。隱隱輕舟蕩漾,艷艷楓霞輝映,方寸見真功。淡彩揮豪雨,濃墨醉仙翁。云繞峰,松邀月,瀑騰空。鐘靈毓秀,繁川碧海壯無窮。奇想昆侖鶴影,神戀泰山絕頂,七彩傲蒼穹。描畫人生錦,藝夢繪長虹。
  近年來,劉鴻生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引起畫界關注。《松濤泉韻》獲“蒲松齡杯”國際書畫大賽一等獎,《雁蕩勝境圖》獲“名酒之鄉”國際書畫大賽銀獎,《秋山懸泉》獲首屆中華壽星杯書畫大賽壽星獎,《霜染楓林十月紅》獲第七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銅獎。還有多幅山水畫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展出并被收藏,10多幅山水畫新作被選送到新加坡、日本和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巡回展出,數件作品被作為禮品贈送給法國、日本等國家;近期山水畫新作被編入《世界美術集》、《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精品集》、《首屆江蘇省美術節作品集》、《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等。
  作為區美協主席,劉鴻生十分熱心地方美術事業發展和公益事業。他先后帶出了王建明、李小江、劉錦芳、蔣榮等幾十名弟子。在區老年大學,他教了十年繪畫,讓許多老年朋友愛上了這門藝術。2011年,他帶領同仁創作了《淮安二十四景》、《恩來宅井榆》、《河下鎮幽巷》、《文通塔夕照》……當這些反映淮安標志性景點和風景的作品在區文化長廊展出時,前來參觀的人擠爆了展館。多年來,他不辭辛勞,經常為慈善、賑災、助學捐贈繪畫作品。
劉鴻生現在每天要畫四個小時,一天不畫,心里就會沒抓沒撓。拿起畫筆,心就會變得安靜,放下所有雜念,靜靜地繪畫,是人生最美的事情。他希望能一直畫到終老。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錢鳳池
錢鳳池:淮安最后的絨花藝人
在河下古鎮估衣街109號大院子里,每天都會出現一個忙碌的身影,一位身材瘦弱的老人守著一桌子的蠶絲、銅絲,忙著拴排、搓絨條,再用這些絨條制作出毛茸茸的小雞小鳥……這位名叫錢鳳池的老人,今年69歲,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絨花絨鳥制作技藝的傳承人。眼下,像錢鳳池這樣能掌握絨花絨鳥制作全套技藝的人,全區只有他一個了。
隋朝起源 清代最盛
  提起絨花,很多人都有些陌生。在《紅樓夢》“送宮花賈璉戲熙風,宴寧府寶玉會秦鐘”這一回中,這里所說的“宮花”就是絨花。在古人眼里,這些當年只有宮里的人才有資格佩戴的“宮花”,被看作“榮華富貴”的奢侈品。
  錢鳳池告訴記者,絨花的起源地在揚州。“傳說隋煬帝下江南,到達揚州時正好是冬天,便下令以絹花扎成真花的模樣,以營造百花齊放的盛景。”據介紹,那時候制作工藝比較簡單,到了唐代,絨花制作日漸復雜。絨制品在清代生產最盛,清康熙十年,還有了手工藝人自己的行會“自制獻花老會”。現在故宮博物館還藏有清代皇后和嬪妃們佩戴的各式各樣絨條制作的絨花,這些鳳冠以及絨花都稱“宮花”,顏色艷麗,美觀大方,取材于“鳳冠”“吉祥有余”“龍鳳成祥”等吉祥圖案,顯得特別的高貴。在晚清時期,戴花潮流從宮中傳到民間,從此,婦女們配戴頭花十分流行。隨后,絨花逐漸被梨園用于戲具服裝、道具的裝飾,又漸漸變成民間喜慶飾品。
河下名鋪 錢德源號
  錢鳳池祖籍并非淮安,“我的曾祖父錢為臣是浙江錢塘人,清朝嘉慶年間從浙江沿運河北上,到了淮安河下安頓下來。”明清時期淮安是運河四大都市之一,河下又是漕運的中心,居住著大批的朝廷官員、鹽商,以及各省商人、文人墨客,市場繁華,人口眾多。錢鳳池告訴記者,他的曾祖父見此處物豐人富,人們安居樂業,便決定不走了,在河下估衣街開設了“錢德源號”花鋪,專門制作和經營絨花、絨鳥及絹花等。
  淮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錢德源絨花、絨鳥制作技藝提供了充足的養分。經過祖父錢錫俊、父親錢國農等幾代人的努力,錢德源號絨花在當時的淮安銷量大增,甚至流傳到魯西南,徐州、譚城、臨沂蒙山和蘇北連云港、沐陽、泗陽、灌云、灌南、宿遷一帶,錢家也因此成為河下的大戶人家。“‘錢德源號’絨花、絨鳥生意紅火,主要采用了和別人不同的制作理念。”錢鳳池說,他家的絨制品以蠶絲、銅絲為基本原料,經過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料要選春天里第一批蠶絲,因為初春蠶葉嫩,蠶吐出的絲光亮柔滑,色澤鮮艷,制成的產品光彩奪目。而純銅黃絲延展性好,反復摩擦不斷。”不僅如此,錢德源的作品還有鮮明的時代感,“雙喜本來為‘單字喜’,但我的祖父創新將單字喜拼成雙喜,還根據市場和百姓的需求制作了鳥、雞、孔雀、猴、老虎等產品。”
少時學藝 衣缽相承
  走進錢鳳池的家,記者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紛繁復雜的絨鳥作品,特別是那憨態可掬的“小雛雞”,周身鵝黃、一雙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各種不同的動作和神態,活靈活現如真的一般。
  說起自己從事絨鳥制作的經歷,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憶。“我從15歲起正式跟著父親學習絨鳥制作,但事實上從小耳濡目染,還經常幫著大人打下手,制作工藝早就爛熟于心。”在錢鳳池的記憶中,最痛苦的是“拴排子”,所謂拴排子,就是在一根排子上,一根一根夾上銅絲,再把排子剪搓成窄窄的絨條。這絨條是絨鳥藝術創作的基礎。“這活特別枯燥,而且還經常弄得手疼。”錢鳳池說。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及嚴格指導下,錢鳳池很快就能獨立創作。就在他準備衣缽相承、發展家業時,文革開始了。“這些東西都被定位為‘四舊’的東西,一律不準做。我就進入工廠上班,不再從事絨鳥制作了。”等到再拾起這項技藝,已是三十多年后,錢鳳池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已經過去,但當觸碰到那些五彩的絲絨,他的心仿佛又回到少年時代,品嘗到第一次獨立完成作品的喜悅。
  絨鳥毛絨絨的外形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但這個可愛的小玩藝的制作工藝卻是極為繁雜的。據錢鳳池介紹,要經過十幾道甚至幾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主要工序包括:選絲、煮絲、著色、砰絲、披絲、熏活、拴拍、剪撮、刀絨、剎形、熨燙、組裝等多個復雜的工藝過程。“每道工序都不簡單。”錢鳳池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一只孔雀作品給記者看,“別看這個東西樣子不大,但光是絨線就要拴十幾種,它的造型和顏色更是要不斷地進行調整,才能達到現在的樣子。”
  除了絨鳥,錢鳳池還制作了很多絨花制品,其中一種三角形、似花非花的作品十分討喜,“這叫‘三元’,是舊時小學生第一天上學要配帶的,意為‘連中三元’,討個好頭彩。”錢鳳池解釋說,因絨花與榮華是諧音,表示吉祥,所以以前的年輕男女結婚辦喜事時頭上都要插上“喜”字“福”字等絨花,老年人做壽時,頭上要戴上“福”字“壽”字。
欲建展館 期待復蘇
  在錢鳳池的家里,有一張榮譽證書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那是徐州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頒發給他的,他的作品《喜鵲登梅》榮獲“紫薇花獎”。在那次博覽會上,錢鳳池的絨鳥人氣很旺,受到了徐州市民特別是孩子的歡迎。錢鳳池坦言,不能指望制作絨鳥來養家糊口,“一天平均只能做十只絨鳥,一只算十來塊錢,也就一百多塊錢,除了成本掙不了多少,而且還不一定能賣出去。”看著這些活靈活現的絨制品,錢鳳池感嘆道,因為這種工藝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又十分講究,每完成一件作品既花費時間又很辛苦,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能堅持學習下去的,他的兩個女兒經過他無數次地勸說,才終于同意跟他學習這項祖傳技藝,但到目前為止,也只是學了皮毛。
“區里要重點打造河下古鎮,我打算在家里建一間小型絨鳥絨花展示館,希望借助河下古鎮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絨鳥。”錢鳳池表示,“絨花制作淮安只我們這一家了,我要是不把它傳承下去,就真的要失傳了。”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張筱寧
在紙上行走—張筱寧藝術人生素描
見到張筱寧先生時,他正握著拐仗,從樓梯緩慢向上而行。過幾天,他要去上海做手術,因股關節的病痛,他的行走已經極其困難了,必須住院手術。他辛苦地爬上四樓,是因為他有些工作放不下,要交待清楚,這樣,他才能安心手術。
身為區書法家協會主席,先生不論是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還是在帶領書法家協會開展各類活動,搭建平臺培養人才上,他總是盡心盡力奉出所有。
我區“全國書法之鄉”這塊招牌就是先生帶領書法人創立的。那些年,我目睹著他奔波在省城京都之間,也見證了在他的作用下,書法藝術深入到全區每個角落。“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在他的感染下,一個個年輕的后生走上書法藝術的大舞臺。從他們的筆下,似乎聽到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聲響。這就是筱寧先生和他的書法家協會,為我們打開的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
我和先生相識于二十年前,同躓居于蘇北小城,每每為其“紙上云煙”所吸引,所感動,進而深深佩服他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我久久思索著該用什么言辭去陳述欣賞他的書法時的強烈感受?
張筱寧先生一直是我關注并尊重的書法家,關注的原因在于他是那種極具創造才能并殊顯造型能力的書家,尊重則是因為他是一位較好表現了文人素養與藝術家氣質于一身的人。
先生個人的藝術造詣深令我感佩于心,他的字宛若生命在紙上行走。
這幾個字也許尚不能涵括我對先生書法的全部感受,但卻能代表我的最突出心境。
先生于1947年出生于素有名人故里和文化名城美譽的古城淮安,幼年即受到良好的藝術啟蒙,稍長即潛心翰墨,曾修業于南京藝術學院,求教于著名書家黃惇先生。五十年的孜孜以求,終使其書法正行草篆隸數體兼擅,整體風格上又是協調統一,就好似幾條平行的河流,本著同一個目的地,努力地向“通會”之際奔去。
先生長年行走在秦漢魏晉間,舉手投足間流露了他的秦漢氣概和魏晉風度,不管是臨帖還是創作,他都虔誠于經典,涌出的皆為傳統的精髓。他對傳統的獵涉、理解和把握是豐富而廣泛的,金、石、帛、簡、紙,不同時代、不同書法遺跡,以致不同風格,不同的書法趣味,都在他的盡可能的視野中。他的用筆,中側兼施,頓挫翻轉,疾徐輕重,行跡清楚,盡情揮灑。他的用墨,濃淡枯潤,從容不迫,善于對每個字的線條與線條的粗細正側的顧盼恰當。復雜的用筆用墨,統攝于先生一貫注重的行筆需以有節奏與精密的運動形式展示給人的是得心應手的境界。先生所展示的書作,篆隸行草,無不凝聚著屬于他自己的書法特色,篆隸有秦漢風韻,行草有魏晉意態,間或糅合當代書風,使血脈流于點畫之間,神氣凝于中宮之內,既厚實粗獷,又不失典雅, 給人的感覺猶如給一位神態木訥的漢子注入了一絲書卷逸氣,體現出先生卓越的筆墨功夫。所以我情不自禁地涌動著一種類似莊子【庖丁解牛】所描述的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快感,我想,這種意境就是同自然之妙有的心手雙暢,一種大境界的氣韻流淌。
從書法藝術到書法協會主席位置和心靈的變換,先生總是全身心融合且相得益彰,如發力的磁場凝聚吸引著不同的人。
從上海做完手術回來后,先生在休養期間將協會的活動安排得井井有條。當他生龍活虎地站在我們面前,他的笑容依然年輕而灑脫,仿佛時光特別偏愛,他不曾顯老。當我們被先生感染,不知不覺靠近,注目他清瘦的身影,恍若正感受到他在藝術人生的紙頁上瀟灑自在地行走。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章壯驤
章壯驤同志的簡要事跡
章壯驤,男,漢族,1940年9月生于江蘇淮安,中共黨員。1956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鄉鎮衛生院總帳會計,2000年1月退休,現為區老年大學書畫、詩詞班學員。該同志擅長書畫、詩詞,并成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學會會員,江蘇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楚州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淮安市書協會員,淮安市花鳥畫研究會會員。淮安、清江浦兩區書協、美協會員,淮安區詩詞楹聯協會會員。因其成績顯著,2017年12月被江蘇省老年大學協會授予“江蘇省第二屆優秀文化老人”稱號。
章壯驤同志博學多才,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退休前結合本職工作就曾撰寫研討文章被《中國衛生》、《中國衛生經濟》、《中國衛生審計與財會》、《衛生經濟研究》、《現代醫療保險》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17篇,省部級書刊和研討會采用10篇,市、區級采用3篇。其中榮獲省、市優秀論文各1篇。被省、市衛生主管部門表彰為“統計財會先進工作者”。
2000年1月,章壯驤同志退休后進入區老年大學,基于本人對書法美術及文學的愛好,先后入學詩詞、書法、國畫、攝影等課程,雖然學歷較低,只有小學文化,可他具有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明知有困難,敢于攀高峰。尤其前幾年,孫子在清江中學上高中陪讀,老伴因腰傷又不能動,家務活全落在他一人身上,從清江中學到淮安區老年大學相距20多公里,但他始終堅持到校學習,無論是刮風下雨,天寒地凍,還是酷暑高溫,從不遲到缺課,并且擔任國畫班班長熱情為大家服務,帶頭打掃衛生、燒水,積極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因其學習成績突出,先后6次被評為優秀學員。目前,該同志年邁八十,但體健、目明、腦靈,積極參加老年大學和社會組織的各項活動。
在詩詞方面,他除了接受課堂教學外,購買了《詩詞格律》、《怎樣用韻》、《古典詩詞寫作指南》、《古漢語詞匯問題》、《中華新韻》、《唐詩今譯》等工具書進行自學,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請教老師和詩友。創作詩詞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甚至廢寢忘食,有時半夜想到好的用詞,便立即起床修改。十多年來,先后創作1000余首(副)詩詞、楹聯。其中600多首(副)在《江海詩詞》、《青海詩詞》、《江蘇老年書畫》、《淮海詩苑》、《淮安詩苑》、《書法報》、《淮安日報》、《淮安區報》等省、市、區報刊發表,并被入選全國和省、市26部詩集。作品參加區級以上大賽屢屢獲獎。2014年10月獲全國第11屆“天籟杯”中華詩詞大賽金獎;2017年5月獲“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金獎;今春由中國出版集團、淮安市人民政府、全球華語詩詞創作大賽組委會主辦的“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全球華語詩詞創作大賽”,其創作的新詩《故鄉的懷念》,在15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華人華僑共投稿11萬首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優秀獎。
國畫方面,該同志是零基礎,在老師的耐心教授下,從素描、線條、寫生學起,先后購買了十幾本工具書和碟片,邊學習邊創作,繪畫技藝不斷提高,其作品現已基本達到形神兼備、弛張有度、淡雅清揚的效果,多幅作品參賽獲獎或被報刊采用。其中一等獎1次、三等獎1次、優秀獎1次,報刊采用5幅。
書法方面,通過老師指導,他從臨摹吳昌碩、顏真卿、曹全碑、王羲之、褚遂良等名家碑帖入手,反復領悟,逐步掌握了“筆墨運用,虛實互生,形神結合、氣韻流暢,線條優美”的基本要領,從過去沒拿過毛筆,到現在每年參加有組織的為市民書寫春聯,并參加全國各地書法大賽,獲獎31次,其中全國金獎12次,一等獎和最佳獎5次、三等獎6次、優秀獎8次,被國家和省、市、縣各級收藏作品8幅,其在“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國禮珍品中國書法紅瓷藝術大賽中”獲得金獎的書法作品燒制國禮珍品,被相關紀念館收藏。書法作品被區級以上報紙刊載12幅。書法大賽主辦單位先后授予章壯驤同志“中國功勛書畫家”、“杰出功勛書畫家”、“中國當代優秀書畫創新百杰”、“中國紅色書法名家”、“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紅色藝術家”、“深受祖國百強藝術家”、“紅色藝術先進創作者”、“中國陶瓷書法藝術家”、“一帶一路文化使者”、“世界和平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博學老人候選人(4名)
1、劉懷玉
西游人生—記博學老人劉懷玉
“去西天取經并不是唐僧的主意,而是唐太宗的需求。唐僧以臣子的身份替唐太宗去取經。如果說得通俗點,唐僧是唐太宗的打工仔,而孫悟空等又是唐僧的打工仔。”8月15日下午3點,淮安市民講壇如常開講,在近2個小時的時間里,74歲的劉懷玉以通俗詼諧的語言與趕來聽課的市民們分享了他心中的西游故事。
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的劉懷玉曾任淮安縣(現淮安區)文化局副局長,業余時間都花在了文學和歷史研究工作上,尤其是明清小說和淮安地方文史交叉的部分。30年前,他開始著手研究《西游記》,如今已是全國知名的《西游記》研究專家,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吳承恩詩文集箋校》、《吳承恩論稿》、《西游記人物畫傳》等,現在是淮安市《西游記》研究會會長。
為了將《西游記》與吳承恩研深研透,30年間,劉懷玉幾乎搜集遍了與之相關的所有資料,他的書房中,除了一尊吳承恩的頭像便是書,百分之七十以上與《西游記》和吳承恩相關。為了考據書中每一處典故、每一個有爭議的詞句,他常常閉門查閱海量資料。比如,《西游記》第二十六回中寫道“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傅……衣裳禳了,與他漿洗漿洗。”“禳”字在有些詞典中解釋為臟,但在淮安方言中這個字卻是“軟”的意思,如“這條扁擔太禳,擔不起”。
原來,舊時的淮安人所穿的衣服都要上漿,上漿就硬了穿著有型。衣服穿得時間久了就軟了,就得重新漿洗。而且“禳”這個詞只在淮安城區使用較為頻繁,調查方言的人甚至認為離開淮安北面30里以外就不這么講了。
《西游記》在世人眼中是一部內容龐雜的作品,融合了大量關于釋、道、儒的思想和內容,既讓釋、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百態,還不時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令整部小說更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而劉懷玉認為,《西游記》值得深讀不僅如此,更在于它的隱喻意。“比如孫悟空尋找金箍棒的過程就隱喻著人生的深意。有才華的人只有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對孫悟空來說,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為匹配,正是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孫悟空正是依仗著這條鐵棒,大鬧天宮,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個令上界天仙驚心膽寒的齊天大圣的名頭,同時,也確保了一路坎坷危機重重的取經大業順利完成。”
劉懷玉很欣賞《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他認為,“孫悟空有情有義,如來佛祖將他壓在五行山下,受的是無間地獄的酷刑,是唐僧使他重獲自由。因此,他信守諾言,答應菩薩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后來唐僧氣走了悟空,當八戒激他回來前,他要先跳到水里把身上的妖氣洗掉,方可干干凈凈去見師傅。這個形象身上寄托了吳承恩對于天賦人權的完美理想。他死心塌地地保護唐僧取經,不僅僅是因為有金箍的約束,更重要的是這樣六個字——感恩、承諾、尊師。這有很現實的教育意義。”
除了研究《西游記》,劉懷玉還曾在我市的一些學校里講授關于《西游記》的選修課。在他的心里,作為吳承恩的故鄉人,淮安人從小接觸《西游記》的機會更多受到的影響也更大,我們理應多讀一讀《西游記》,并探尋其背后深層次的內涵。“《西游記》的內在意義很豐富,每個人去讀,都會讀出不一樣的體會。”
而他與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萊的忘年交更是令人稱道。據章金萊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西游記》播出后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西游記》藝術團專門到江蘇一帶進行座談、宣傳和演出。到了淮安縣演出時,章金萊在后臺見到了劉懷玉,劉懷玉送給他很多有關《西游記》的文獻史料,這些資料,章金萊一直保存到現在。
也是從那時起,章金萊希望了解西游文化,了解吳承恩傳奇的一生,弘揚猴王精神,并且隱約萌發了扮演吳承恩的想法。后來,中視協影視制作有限公司、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拍電視連續劇《吳承恩與<西游記>》,劉懷玉第一時間將消息告訴了章金萊,并且安排他與總制片人許明哲、導演闞衛平、總策劃鄒為瑞見面,圓了他扮演吳承恩的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陳民牛
蓮花齋里多雅風—“魅力老人”陳民牛小記
在歷史文化名城淮安,鎮淮樓東南側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原名忠孝街現叫縣東街。小巷雖小可名氣很大,因為那里有一座徐積孝祠和愛國將領關天培祠堂。關天培祠堂向東第四個門內,坐落著一個宅院,簡樸而深邃,清雅而幽靜,這就是蓮花齋。蓮花齋的主人是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被人稱為集“博學、有為、幸福”老人于一身的陳民牛。
1938年出生的陳民牛,78載歲月飽嘗了人生的苦甜酸辣。13歲時還和母親在家耕種13畝半地。是當時的章集小學校長高一賢三次上門動員,才讓他有幸插班三年級進了學堂。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冒尖,在淮安中學初中部畢業考取了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因家庭貧困而改上淮安師范學校,又因家庭貧困而中途輟學去南京小行生物制藥廠學習生產抗生素,后在淮安制藥廠當了三年文書,因三年自然災害藥廠停產,他被迫下放。后按照政策又回到淮安師范學校讀書,1964年畢業分配時,只分配三分之一人,他因成績突出,被分配到欽工中學教書。1966年,他因教學成績優異,被團縣委領導看中,調任席橋公社團委書記。在席橋公社工作,蹲點東邱大隊,把東邱搞成全省農業學大賽先進典型,大隊黨支部書記王保昌應國務院邀請,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1975年,他調任林集公社革委會副主任,主抓機關、知青、文教衛生工作,協助公社書記整治社風,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1979年底,他調進城,恢復創辦全國第二張縣報《淮安報》,他在第一副總編位置上,全力協助總編把報紙辦成黨的喉舌、人民的代言人。1984年,他從報社調出創辦縣級文聯,通過左聯右聯、上聯下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把整個文化界人士團得像一家人,文藝創作搞得紅紅火火。他先后培養、帶出省市乃至全國知名作者、作家數十人。
多個工作崗位的歷練,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文學創作和著書立傳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素材。從1976年開始他先后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新華日報》、《雨花》等全國200多家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傳記文學、隨筆等400余篇,150多萬字;在中國少兒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等10多個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碧血虎門》、《巾幗丹心》、《楓樹灣》,中短篇小說集《美人莊風情》、《鄉魂》、《鴛鴦被》,散文集《觀音柳》、《中國花卉神話》,傳記文學《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周恩來歷險記》等近30部專著,計380多萬字,其中《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兩書,被江蘇等數省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輔導教材發給小學二年級至初三人手一冊,論文《論西游記的主題理想性》等18篇作品在全國研討會上宣讀。他還用十多年時間,主編了新楚州叢書《壯麗東南第一州——楚州》、續集、再續集,計300多萬字,成為淮安歷史全書。他先后榮獲全國文學獎9次、省級獎11次;多次被市委授予“自學成才”、“優秀文學工作者”稱號;1994年又被江蘇省授予“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2005年被中國文藝家創作協會授予“中華當代杰出功勛名人”的光榮稱號。他在主持文聯工作期間,曾首創與中國、江蘇社科院文學所、南京師范大家、山東大學、中國未來學會等單位聯合召開過三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促進了吳承恩故居、劉鄂故居復建開放……填補了國家、國際四項空白。因此,他的名字已載入《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外名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18部全國性大辭典。近年來,他又參與主編《淮安市楚州區志》,約220萬字,即將付梓。
豐碩的創作成果,退休后對淮安文史集整理做出的突出貢獻,用“博學老人”稱呼陳民牛,一點也不為過。可他卻說,我雖然著述頗多,但夠不上博學。說我是幸福老人,可以算上一個。首先是五世同堂。陳老97歲的老母親還健在,而且生活還能自理。兄弟姐妹7個,他排行老大。照全家福時,總共有101口人參加,每年清明節和春節,全家大聯歡,他總要在飯店包個10多桌,兄弟姐妹兒孫齊聚一堂,天倫之樂,其樂無窮。
其次是弟兄姐妹及兒孫輩皆事業有成。女婿郭仕金日前已有多部作品出版;長孫女正在英國留學讀博;二女兒小孩江西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職上海航空公司,其他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有自己的事業。
特別是陳老夫妻倆歷經風雨,相濡以沫,從無芥蒂,已相伴55個春秋,目前,他正在整理自己和老伴的金婚紀念冊。
五世同堂,夫妻金婚,兒孫繞膝,78歲老人回到家里還有媽媽喊,這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正如陳民牛的老朋友陸春桂老人“題作家陳民牛蓮花齋”詩贊:“罔川無俗韻,蓮節寶齋同;心著楚州賦,血寫虎門紅;文開一代秀,德耀百年榮;墨客何勤聚?陳公多雅風!這便是對蓮花齋主人最好的評價。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高年榮
高連榮簡要事跡
2010年3月,散文《老屋》榮獲第八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14年12月,又被評為特等獎,并入編《中國當代作家書畫代表作文庫》(2013年卷);
2010年10月,小說《最貧窮的人》、《王老師的退休生活》榮獲全國“小說選刊”首屆全國小說筆會小小說三等獎;
2011年4月,小說《選舉》榮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全國征文評比二等獎,并入編大型系列文獻《共和國建設檔案》一書;
2011年7月,散文“美麗的綠草蕩”獲2011年石膏山杯“我與自然”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2012年10月,入編《散文大系·抒情卷》,并榮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2012年9月,小說《夢想成真》榮獲第三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4年3月,小說《她》憑其實力和特色,入選“中國短篇小說年鑒”,并評為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
2015年4月,小說《看紙牌》榮獲第六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5年4月,散文“媽媽的愛”榮獲2015年“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金獎。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金礦
我只是一個傳說-記糟運博學老人金礦
                                                                              
       說實話,我對趙本山的徒弟小沈陽本來就沒有好感,總感到這個演員太有點青春態的做作表演,叫人看不到他真誠的人性本真。所以每每老妻在看電視時,只要小沈陽出場會有一種驚喜,非要強迫我去欣賞,我卻總是懶得怕看。沒有想到我在這里一邊打電腦碼字,卻聽到一首好歌,還就是這個小沈陽唱的,歌題叫“我只是一個傳說”,這首歌還不錯,有一點吸引力。
      我曾經進修過歌詞創作高函學校,喜愛經常搞一點歌詞創作,平時總想找一個好題材,想寫一首好歌詞。沒有想到這首歌詞的歌題就給我一個驚喜。小沈陽唱的有點快,帶點嘶喊,那是一種激情的通俗流行唱法,高亢中流淌著隨便,與我悠慢的音樂質感不太合拍,這樣我還就很難細聽清楚它的歌詞內容了。但聽到他唱歌的感覺,我總認為這首歌的結構與靈感與我所想象地沒有出格。
       寫這首歌詞,通常會采取第一人稱自述展示社會上一個小我。也就是說社會上所有的我都沒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一個我都不是社會的偉大人物。這樣每個人也就都是社會和自然的一個暫時傳說,都也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暫時過客,你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就不屬于你了。
       要說我要寫這首歌《我只是一個傳說》,也許也能會出點彩,我就要把這個傳說寫得很精彩,歌詞中的我應該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一個很有自尊心的人,一個很有事業心的人。之所以我能夠留下一個美麗的傳說,那“我”就是傳說中不平凡的人,傳說中的人多是了不起的人,因為能夠在民間傳說中留痕的人還不多,能留下一點痕跡就需要自己在生前爭取和努力,需要自己在生前發揮正能量,需要自己能夠為歷史做貢獻。
       傳說也是一種故事,只是屬于過去時的一種過往故事,是一種民間文化歷史的積淀,也是一種民間流傳傳奇故事的積淀,里面既有神奇性,也有傳奇性,更有故事性,也可能還有一種讓后人獵奇向往性,屬于民間文學范疇。傳說故事通常都比現實所敘述的故事還更要精彩,能夠在人們世代口語中流傳。之所以能稱之為傳說,也就是把主要的敘述版本經過好多人口語演繹,成為民間精彩的口頭傳說,這樣也就形成了傳說。精彩的就是“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中還必須要表現一個人物的主人翁,這里就是第一人稱的我,為什么說我只是一個傳說呢。這里我想到了歌詞構思者的處心積慮,可謂是動了一番腦筋。我只是一個傳說,里面的含義應該是多元的,其一是謙虛的自稱,說自己特別平凡,沒有什么特殊的業績,沒有功勞可以值得記載到功勞薄上,更沒有輝煌值得人們歌頌和敬仰,說得簡單一點,自己還稱不上是社會的名流,當然自己也就更不值得自我懸乎的炫耀了。
       就小地方而言,一個人能在一輩子有一個小名氣,不是那么默默無聞,為自己父母臉上爭光,為父老鄉親臉上爭光,能被村里人記得,不被人家說閑話,那就不錯了,我能在小地方留下口碑也算難得,傳說比這還要更深一層,意思是還要后來人記住你,所以只是一個傳說的很了不起的事,他說的這種傳說雖然只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傳說,也能值得讓一個村子人傳送故事的傳說,用鄉土話說你就是那個村幾代所公認的人物頭子了。
       確切地說傳說基本都是很美麗的,傳說也一定有一些很精彩的故事,傳說也一定有很精彩的亮點,如果能夠被后來人傳說著,說明你已經擁有了不止一代人的人氣。但如果按照中性的眼光看待,這里面還有另外的懸乎。就是壞人也可能會成為地方后來人口中的傳說。例如我們村里當年一個神偷,他的出名幾乎是百里方圓。記得我到運東的黃浦讀初中,就連那么小的少年同學都知道,說你金礦家就是神偷那個莊子。這就叫好事不出門,壞話傳千里。
      不過現在我也老了,雖然一生生活得很是艱苦而又坎坷,沒有想到人到晚年還收獲到一點好名聲,也成了一個鄉野的小知名人物,也可能會成了一個鄉野傳說人物。哈哈,是遠是近,都知道白馬湖水鄉有一個叫金礦的人物。近處的人多為我打抱不平,說這個人太委屈,滿腹的才華沒有用,一些肚里沒有貨的人都成了國家干部,他是球絲頭,不知道巴結人,到老了還是農字號。
       而遠路人知道我,說那個南閘有個收古唱的也算是奇人,要說收破布爛棉花還值幾個錢,這個古唱能值幾個窮錢。當然也有人知道我是淮安的文化藝術名人,有人在國外打工,看到中央臺國際頻道播放過我的電視。一個省級電視臺主任來采訪,當年一位鎮里要員不接待,當即要員就被電視臺主任一批駁,說你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官,不是因為有金礦,不是因為有南閘民歌,你請我來我還不愿意呢。像你這小官處處都有,像這金礦卻很難有,那位要員當時面子很難看,說如果你搞刁難,我們就到市領導人面前見,你以為這個官就派你做的。那個要員犯傻了,還是我拉了彎子。后來那官員還厚著臉皮要我在領導人面前為他說說好話。我說你有點拿我開心了,他卻很認真說你畢竟是文化名人啊。
        說實話,眼下我人已經花甲開外,心胸比前也寬闊多了,我不知道自己這些年是怎么過來的。要談經濟收入確實是窮得叮當響,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安逸舒服,自己還在激起晚年情感的澎湃,從事著南閘民歌的研究事業,從事著鄉土散文的寫作,這就叫在把自己當著一個傳說,也對自己進行晚年的鞭策。因為在今天這個天地基本沒有人再同我這傳說中人進行生活競爭和浮華搶奪,已經成為到了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應該說又到了枯木逢春季節,進入柳暗花明境界,這時反而讓我更平靜了。
        哎,“人生就是一個傳說”這句話倒很經典,時代、社會、家庭讓我失去太多太多,文化斷層人也是文化斷腸人,自己對不起自己的過去,對不起自己的青春,更對不起自己的人生,其實如果從年少時代或者年輕時代就定性現在的目標和方向的話,那種傳說也許就會更加精彩一點,也許就會進入一個比較理想的傳說界,特別是會把自己的人生內涵填補得更充實一點,哎,早歲哪知世事艱,一切都過去了,哎,在這遲到的客棧里只能小憩片刻,馬上還要起早趕路。我只是一個傳說,我更想是一個精彩的傳說。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1162

主題

1396

帖子

4077

積分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077
菜籽
900 粒
銅錢
23220 枚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18-8-1 18:41:26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有為老人候選人(4名)
1、姜培民
姜培民事跡材料
 
今年70歲的姜培民,2006年從原南閘鎮副鎮長崗位上退下后,退而不休,先后擔任原南閘鎮老區促進會會長、原南閘鎮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原南閘鎮業余書法協會會長,還領頭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職務意味著責任,更意味著奉獻。在忠實履行每個職務的背后,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留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書寫著夕照黃昏霞滿天的頌歌。
傾力打造特色文化
南閘在革命戰爭年代屬淮寶革命老區,這里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故事。姜培民退休后,主動挑起鎮老區促進會會長的重擔,把工作的一個側重點放在老區革命史料征集、老區干部信息聯絡、老區文化遺存搜集上。這幾年,他通過信函、走訪、查閱,搜集到好多關于老區昨天的故事,對新河頭戰斗的革命烈士事跡進行了重新走訪,通過尋訪,原在新河頭犧牲的張鵬興烈士親屬在烈士犧牲后66年找到了烈士殉難處,烈士親屬感激不已。他還征集到曾在南閘這片土地戰斗過的淮寶老戰士趙礦、屠珍、馬健、王錫文等同志的親歷資料,對白馬湖東北一帶的淮寶戰事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通過調查走訪,翻閱淮寶相關革命斗爭史料,確定新四軍淮寶縣對敵工作部遺址(南閘鎮柏莊村),了解到當年柏莊在我方工作的七十二堂官的傳說史話。
姜培民曾做過文化站長,多年來一直關注家鄉的文化事業。南閘民歌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南閘民歌、南閘摜蛋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建設任重道遠。通過他的爭取,鎮里成立了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他擔任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從2010年3月份起,他帶領8名老同志四處征集白馬湖區域民歌文化、摜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漁村文化、餐飲文化、編織文化、老區文化等各種資料。近五年來,共征集到各種文本資料800多篇200多萬字,有史實、有紀實、有親歷、有傳說、有故事、有數據,內容豐富多彩,圖片1000多幅,對鄉野的舊日農耕殘存現象史料作了搶救性的收集。通過情感交流征集,不花錢征集到近百件傳統老物件,有些物件屬于鄉村現代文物。
姜培民帶領特色文化征集小組還配合淮安市白馬湖旅游開發總公司,編撰了20萬字的《白馬湖風情》文集,集白馬湖區域的傳說史話、地域風情、文化資源、生態風貌、習俗美食等資料,即將出版,可作為白馬湖文化旅游開發導讀。
助力黨委政府工作
作為鎮老促會會長,姜培民經常組織老促會會員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所思所需所盼,收集社情民意,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姜培民廣泛搜集意見,幫助黨委排查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的表現,向黨委提了多條整改建議,推動了活動的開展。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社記者對該鎮的做法作了報道。在白馬湖保護性開發工程中,拆遷是難度較大的前期工作之一。姜培民主動請纓,做拆遷戶的思想工作。他帶領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組成的工作組,進駐柏莊村,向群眾宣傳白馬湖保護與開發的意義,宣傳相關拆遷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經過40天的工作,柏莊村330多戶的拆遷任圓滿完成,為白馬湖保護性開發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招商引資是促進老區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老促會會長,姜培民主動作為,積極參與。2014年他協助淮安柴米河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引進了供6000畝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育苗基地項目,為按時完成10萬盤的育苗任務,他協同鎮水利站抓緊為其配套新建了一座泵站。試運行時,因本地原有的一條電力線路電壓偏低,需要投資10多萬元迅速新架一條近一公里的高壓電路。為解決這一矛盾,姜培民多次向區老促會、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反映情況,請求抓緊協調解決。后經區活動辦結合“四風”整改,交辦給供電部門和地方政府限期解決,使項目如期完成。
盡力帶富一方百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為全村及鄰近村推進機插秧發揮了帶頭作用。
密切聯系群眾、盡力帶富一方百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是江蘇省五星級合作社,是國家農業部表彰的優秀示范農機合作社。2014年,個人被評為淮安市優秀共產黨員,近五年,每年都獲得國家老區建設宣傳優秀獎。2016年,獲得淮安區老區發展促進會綜合一等獎。他帶富了一批農民,也帶活了水鄉新的生產模式。為此,大家都一致稱贊姜培民是農民合作社這一“新農民之家”的帶頭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姜培民就像一片晚霞, 正火一樣熊熊燃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顏正明
“只要有位就要有為”—記“有為老人”顏正明
  顏正明,今年79歲,1996年夏天從蘇嘴鎮農經助理崗位上退休。在他對自己的退休生活還沒作出詳細規劃之際,鎮黨委卻早已為他安排了“二次就業”崗位——鎮老齡委主任、鎮關工委主任、鎮老促會會長。
  一人兼三職,足見蘇嘴鎮黨委政府對他為人及能力的肯定。這看似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三個崗位,關系到地方黨委政府對老齡工作、老干部工作、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視程度。這些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工作氣魄、責任感,更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于這樣的寄望和重托,向來支持老顏工作的老伴和子女勸他回絕這份差事,“辛苦大半輩子,應該好好休息了”。然而,老顏卻掂出這份“差事”背后的意義。能有機會為全鎮老人和孩子們服務,他覺得是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和幸福。于是,他毫不猶豫挑起了擔子。
  20年來,他領導的鎮老齡委共辦理老年人優待證4800多本,占全鎮老年人口80%以上;每年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帶禮品慰問90歲以上老人、困難五保戶、殘疾老人、困難老人達160人次;對那些不孝順父母、不贍養父母的少數子女,老顏及同仁以“娘家人”身份上門反復做工作,確保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20年來,鎮老促會每年都能向各級政府、領導提合理化建議10條左右,條條都得到了落實和采納;老促會還堅持和農科站、獸醫站聯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每年散發科技資料1000份以上,為全鎮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科學致富。
  “一個貧困學生,如果因貧不能入學,這將會給他(她)的心靈造成終身陰影,甚至會毀了一生。如果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而不去幫,這是一種失職。”20年來,老顏把幫助貧困學生作為自己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內容,多方籌集助學款。老顏跑的單位共100多家,平均每年要跑30多趟,粗算一下,20年行程達15萬余里。
  這上百家門坎的進出,可不是件易事。老顏以對貧困學生的一片真情、一片愛心,不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至最終跑成。每年除夕,老顏家總是濟濟一堂,數十名貧困生聚在一起品嘗老顏為他們精心準備的年夜飯,這已經成了老顏家每年過除夕的慣例和獨特風景。
  “有心育才是前輩,矢志報國看后生”,這是清華大學學生曾杰贈送給蘇嘴關工委錦旗上的話。像這樣的錦旗在蘇嘴鎮關工委辦公室的墻壁上有20多面,感謝信更多,有近200封。它們記錄著顏正明扶困助學的感人事跡。
  20年來,老顏共籌集資金130余萬元,資助466個貧困生入學讀書,其中大學生78人,目前已畢業走上社會的345人。
時光荏苒、歲月無痕,一晃老顏在“二次就業”崗位上任職了近20年。20年中,老顏用他的實際行動和成績向全鎮人民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08年,他被評為“中國老區促進會優秀工作者”;2001年、2006年、2011年他三次被江蘇省文明辦、關工委評為先進工作者;2003年5月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05至2009年連續被淮安市文明辦、市關工委評為先進個人;2011年3月再次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12年被區文明委評為全區助人為樂道德模范;2012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志愿者;2013年3月被淮安市政府表彰為“五老”標兵;2014年入選“江蘇好人榜”……2014年,區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將其事跡編入《為了誰——周恩來家鄉的共產黨員》專題片,組織全區黨員干部進行學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張士旺
退休筆不閑 書寫正能量—記有為老人張士旺
2012年,張士旺從淮安醫院黨總支副書記職位上退下后,努力發揮自己寫作特長,為改善民生建言,為各業發展謳歌,為新人新事喝彩,為健康生活吶喊……2012年至2014年,他發表各類題材文章110余篇,既豐富了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又為傳遞社會正能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士旺1972年底從農村入伍,在部隊先后擔任過連隊報道員、團政治處新聞干事、軍政治部宣傳干事、團宣傳股長等職,1988年轉業至區醫院。他在部隊從事新聞報道工作7年,平均每年見報百篇以上稿件,因成績顯著,兩次榮立三等功。轉業到地方工作后,他筆耕不輟,堅持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每年發表文章幾十篇,先后有30余篇文章獲省、市、區級獎。2000年夏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秋的遐想》。2004年兼任為期三年的《人民醫師報》駐地記者,2010年成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由于他勤奮好學,勤于筆耕,1999年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于“自學成才”先進個人稱號。
    張士旺退休后,常有些單位和個人找他幫助寫新聞報道、論文、事跡材料,他不僅熱情接受,而且踏實采訪,認真構思寫作。2012年6月,區黨史工委在編著《中國共產黨淮安市淮安區歷史》第二卷(1949、10-1978、12)時,因時間緊、任務重,加之人手不夠,便約請張士旺參與編寫。他接受任務后,不論寒冬還是酷暑,經常去區檔案館查閱資料。為準確表述本地當時一些有影響的事件和運動,他還走訪了一些退離休老領導、老同志。他白天忙于走訪、查閱,晚上夜深人靜時構思、寫作,在黨史工委同志指導幫助下,他獨立完成了該書第8至10章的編寫,并參與了全書編校工作,使該書于2014年6月順利出版。
    張士旺認為,“要寫文章,必須學習。”退休后學習的機會相應少了,為了增強寫作“內功”和敏感度,他自費訂閱了幾份報紙,堅持天天讀報,每晚央視《新聞聯播》是他的必看節目。一有空閑,他還經常跑新華書店閱讀精品。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題材廣泛,不但具有可讀性,而且具有一定知識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在全國上下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以及解決“四風”問題時,他主動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撰寫出多篇文章,其中《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遏制奢侈淫逸之風》、《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永遠繼承》等文章分別被新聞媒體采用,在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張士旺積極參加各級舉辦的有意義的征文活動,以手中的筆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013年6月,為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區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淮安區報》聯合開展了為時半年的“走進美麗鄉村”征文活動。他不但參與區有關部門組織的新農村采風活動,還自己跑了幾個鄉鎮,去感受新農村建設成就,采寫多篇文章,其中《重游范集》被兩家刊物采用,《淮安鄉村美如畫》不但被國家級《當代游記散文大典》刊發,而且被評為本次征文一等獎。2014年初,區文廣新局及文聯聯合舉辦“我身邊的小康”征文活動,他撰寫的《生態和諧美家園》一稿獲“文學組”二等獎。2014年4月,區老干局為配合全區黨的群眾路線觀教育活動,在全區退離休干部中開展“我的群眾路線觀”征文活動,他又以《要善于為民做主》一文獲得一等獎。
    張士旺還注意利用自身文學及某些專業知識面相對廣些的優勢,適時寫一些科普文章在新聞媒體發表,以增長人們知識,培養人們健康向上生活情趣,養成良好文明生活行為和方式。他撰寫并發表的《五星紅旗趣話》、《中秋說月》、《閑話重陽節》、《宴席漫談》、《古今女子時尚審美趣談》、《“世界艾滋病日”說艾滋病》等文章,或豐富人們知識視野,或增強人們節儉意識,或提醒人們培養良好文明生活方式,或增強人們自我保健健身防病意識,總之,讓人讀后有所受益。
    張士旺同志基本沒什么特別嗜好,只是繾綣手中的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不動筆,都會有那種“晝無為,夜難寐”的感覺。他喜歡旅游,在各級報刊發表過多篇游記。其中,游覽我區新建景點古城墻遺址公園的《逛老城墻》一文還被《淮海晚報》評為“人在旅途”征文三等獎。
張士旺同志說,我們生活在富足、文明、祥和的今天,應該感恩,感謝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感謝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我要在有生之年奮筆疾書頌盛世,筆耕不輟助推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不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邵景元
關于邵景元“事跡材料”
一、該同志一貫注重學習,知識廣博,尤在文史哲及軍事方面。
1963年高校中文系畢業,先后就職于縣中高中部、縣委及縣人武部報道組、淮城鎮人武部、縣文教局、縣黨史工委、縣交通局等單位,并隨同領導于鄉鎮和工廠蹲點,總結工作經驗。社會兼職有省、市、區有關學會、協會、研究會理事、會員,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中共黨員,公務員,正局職級,副編審職稱。
二、該同志善于思索,筆耕不輟,奉獻不停。
1.退休16年一直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揮余熱”。主要從事文字工作,主編《簡訊》內刊。
2.前兩年烈士陵園新建資料陣列室,他做了大量的整理、編寫和設置工作,從“前言”、“結束語”到分室簡介和烈士簡介的文字撰寫。同時,經他積極努力和堅持,使有關部門接受了一個“突破”,即淮安區的烈士排列從鴉片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關天培開始,還有周阮江顏“辛亥四烈”。從而在時間起點上和人物份量上明顯早于高于兄弟縣區,與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同步。同時,還為陵園撰寫了《祭先烈文》,刻石于照壁上。此文在《江蘇地方志》上作了“編者按”予以轉載。最近,因陵園體制上升,他又參與從全市角度改寫了《祭先烈文》。他還將新建陳列室資料寫成綜合性文稿,于《淮安區報》上整版發表。
3.今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他成了一個“忙人”。先后有省、市、區宣傳、黨史、老促會、新四軍研究會等單位邀約、征稿、座談,接受電視臺采訪。最近,省、市電視臺三次對他進行現場采訪、錄音、攝影(車橋、茭陵),做“新聞”和“歷史回憶”節目。市電視臺已播了一次。該同志發揚情況熟、資料多、能寫作的優勢,已為紀念活動發出十多篇大小文稿,區報已登了《活躍在運河線上的林集交通站》、《“革命母親”和她的兒女們》等篇。最近,他應“征文”所約,寫就了《立體式學術型動態性的“車橋戰役效應”》、《遲到的烈士陵園,難產的德育基地——大胡莊戰斗暨大胡莊烈士陵園回顧》。前日,區老促會邀約他撰寫抗戰期間淮安的統戰工作,他當然不會拒絕。
三、歷次受到上級部門嘉獎。
1.于縣黨史工委主任任上,單位被評為省先進單位,個人亦為省先進個人。
2.曾四次被評為縣“優秀知識分子”,一次為縣“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退休后因政策規定不再受評)。  
3.退休前各類“小紅本”一大摞,無須冗贅。
四、結合工作撰著頗豐,為文求新,成果明顯。
1.主編《淮安黨史資料》1-7輯,及《概述》、《大事記》、《縣委書記鄒屏工作筆記》等,為地方黨史工作打下基礎。
2.主編革命故事集《魚水情》。該書書名系鄧穎超親筆題寫,因內容與形式俱佳,二次出版發行。最近,市、區黨史部門因各人收藏皆為孤本,難舍出手,不得以對該書作“掃描”復制,以配合紀念活動。
3.撰著40萬字的正式出版物《求真集》(以論文為主。近百篇論文于省級以上或高校刊物發表,15篇獲省級一、二等獎)。
①關于周恩來“求真意識”論文獲市“五個一工程獎”。論文被收入紅旗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總理周恩來》中卷哲學思想編,《人民日報》評述此書為“大型資料工具書”。
②所撰周恩來自我教育的“特征”、“途徑”、“哲學思想基礎”系列專題論文發表后甚受學界好評,被收入《周恩來教育思想研究》一書。
③“陳治平現象”的提出和探研,填補了中共歷史人物研究的空白。《省委書記——叛徒——烈士?》一文發表于《炎黃春秋》,有四川、貴州、浙江、河南、吉林等十多個省報副刊摘轉。江蘇省黨史工委也隨之在《世紀風采》上發表我的存稿,篇名為《中共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
④《“張達事件”始末》發表于《民主與法制》,被省志辦指定收在《淮安市志》附錄上。該文后獲得檢察文學“金獎”。
⑤為紀念建國40、60周年,撰《淮安革命斗爭史碑記》、《祭先烈文》,分別石刻于烈士陵園亭碑和照壁上。碑文以淮安(市)委、政府及淮安(區)委、政府名義鐫立。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1162

主題

1396

帖子

4077

積分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077
菜籽
900 粒
銅錢
23220 枚
地板
 樓主| 發表于 2018-8-2 09:04:12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本帖最后由 新聞俠 于 2018-8-2 09:08 編輯

才藝老人候選人(4名)
1、劉鴻生
寄情山水染翰墨—記才藝老人劉鴻生
    巍巍群山,層巒疊嶂,泉水奔瀉,浮云飛動,翠柏含煙……走進劉鴻生畫室,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正沉浸在他的山水世界中。腕下似有千鈞之力,紙上蓊郁淋漓、氣勢磅礴。
  一幅水墨山水畫完后,劉老那清癯如木刻般的臉龐上洋溢著幸福的光彩。他告訴記者,自己打小就喜歡畫雞畫鵝,家中墻壁、隔板常被他涂得滿滿的。可因為家境貧寒,他初中一畢業就走上了謀生之路,做過代課教師,當過工人,搞過毛巾廠的圖案設計。艱辛的生活并沒有泯滅他對繪畫的熱情。他以書本為師,廣搜繪畫資料,早年一遍遍地在燈下臨摹《芥子園畫譜》;及長,他主攻山水畫,潛心研習范寬、石濤、傅抱石、陸儼少等名家畫作,度其筆法意境,揣摩自己的畫路。他更以天地造化為師,“搜盡奇峰打草稿”。他常說:觀山讀山愛山懂山,才能筆墨言之。他常常獨坐深山幽谷,孩子般地看云卷云舒,觀陰晴變化,一山、一石、一樹、一草、一澗、一溪,紛紛進入他的紙上筆下。
  劉鴻生不斷探索,永不滿足。1989年,他第一次去雁蕩山,便被這里奇秀瑰麗的風光所吸引。帶著大自然的豐碩賜予回家,他沉下心對大量寫生進行整理品讀,重新構思,創作了山水長卷。幾年后,他再上雁蕩山進行創作。2014年,74歲的劉鴻生三上雁蕩山,回來后閉門一個多月,創作完成40米長的山水長卷《雁蕩勝境圖》。觀這幅長卷,仿佛畫家站在高山之顛,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大氣魄,俯瞰天地萬物,將峰巒疊嶂的萬千儀態,飛瀑激流的迂廻靈動,蒼松翠柏的綽約多姿匯于心而凝于情,傾其墨而化為彩,賦予畫中的山水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有著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
  劉鴻生十分推崇黃賓虹說過的山水畫家創作必有的四個過程,一是“登山臨水”,全面觀察體驗大自然;二是“坐望苦不足”,與山川為友,不忍分離;三是“山水我所有”,畫家心占天地,發山川之精微;四是“三思而后行”,畫前構思,筆筆有所思,邊畫邊思,即可“中得心源”。黃賓虹“渾厚華滋”的美學觀念及其筆墨自由精絕、作品大象之美,使劉鴻生傾心領悟,不斷實踐而受益匪淺。
  水滴石穿,日雕月琢,憑借著這份勤奮、執著與體悟,錘煉出他穩健沉著極富生活氣息的畫風。他的畫取“北派”氣勢,融入“南派”韻味,既有北派山水的博大恢弘、蒼莽渾厚,又兼南派山水的清秀明凈、雋雅柔潤;他的畫雖用古法,但不為某家某派所囿,樸實無華,格調不俗。有詞人在欣賞了他的山水畫后贊道:山水劉公舞,野嶺嘯長風。祥巒疊谷盤轉,妙筆寫玲瓏。隱隱輕舟蕩漾,艷艷楓霞輝映,方寸見真功。淡彩揮豪雨,濃墨醉仙翁。云繞峰,松邀月,瀑騰空。鐘靈毓秀,繁川碧海壯無窮。奇想昆侖鶴影,神戀泰山絕頂,七彩傲蒼穹。描畫人生錦,藝夢繪長虹。
  近年來,劉鴻生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引起畫界關注。《松濤泉韻》獲“蒲松齡杯”國際書畫大賽一等獎,《雁蕩勝境圖》獲“名酒之鄉”國際書畫大賽銀獎,《秋山懸泉》獲首屆中華壽星杯書畫大賽壽星獎,《霜染楓林十月紅》獲第七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銅獎。還有多幅山水畫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展出并被收藏,10多幅山水畫新作被選送到新加坡、日本和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巡回展出,數件作品被作為禮品贈送給法國、日本等國家;近期山水畫新作被編入《世界美術集》、《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精品集》、《首屆江蘇省美術節作品集》、《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等。
  作為區美協主席,劉鴻生十分熱心地方美術事業發展和公益事業。他先后帶出了王建明、李小江、劉錦芳、蔣榮等幾十名弟子。在區老年大學,他教了十年繪畫,讓許多老年朋友愛上了這門藝術。2011年,他帶領同仁創作了《淮安二十四景》、《恩來宅井榆》、《河下鎮幽巷》、《文通塔夕照》……當這些反映淮安標志性景點和風景的作品在區文化長廊展出時,前來參觀的人擠爆了展館。多年來,他不辭辛勞,經常為慈善、賑災、助學捐贈繪畫作品。
劉鴻生現在每天要畫四個小時,一天不畫,心里就會沒抓沒撓。拿起畫筆,心就會變得安靜,放下所有雜念,靜靜地繪畫,是人生最美的事情。他希望能一直畫到終老。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錢鳳池
錢鳳池:淮安最后的絨花藝人
    在河下古鎮估衣街109號大院子里,每天都會出現一個忙碌的身影,一位身材瘦弱的老人守著一桌子的蠶絲、銅絲,忙著拴排、搓絨條,再用這些絨條制作出毛茸茸的小雞小鳥……這位名叫錢鳳池的老人,今年69歲,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絨花絨鳥制作技藝的傳承人。眼下,像錢鳳池這樣能掌握絨花絨鳥制作全套技藝的人,全區只有他一個了。
隋朝起源 清代最盛
  提起絨花,很多人都有些陌生。在《紅樓夢》“送宮花賈璉戲熙風,宴寧府寶玉會秦鐘”這一回中,這里所說的“宮花”就是絨花。在古人眼里,這些當年只有宮里的人才有資格佩戴的“宮花”,被看作“榮華富貴”的奢侈品。
  錢鳳池告訴記者,絨花的起源地在揚州。“傳說隋煬帝下江南,到達揚州時正好是冬天,便下令以絹花扎成真花的模樣,以營造百花齊放的盛景。”據介紹,那時候制作工藝比較簡單,到了唐代,絨花制作日漸復雜。絨制品在清代生產最盛,清康熙十年,還有了手工藝人自己的行會“自制獻花老會”。現在故宮博物館還藏有清代皇后和嬪妃們佩戴的各式各樣絨條制作的絨花,這些鳳冠以及絨花都稱“宮花”,顏色艷麗,美觀大方,取材于“鳳冠”“吉祥有余”“龍鳳成祥”等吉祥圖案,顯得特別的高貴。在晚清時期,戴花潮流從宮中傳到民間,從此,婦女們配戴頭花十分流行。隨后,絨花逐漸被梨園用于戲具服裝、道具的裝飾,又漸漸變成民間喜慶飾品。
河下名鋪 錢德源號
  錢鳳池祖籍并非淮安,“我的曾祖父錢為臣是浙江錢塘人,清朝嘉慶年間從浙江沿運河北上,到了淮安河下安頓下來。”明清時期淮安是運河四大都市之一,河下又是漕運的中心,居住著大批的朝廷官員、鹽商,以及各省商人、文人墨客,市場繁華,人口眾多。錢鳳池告訴記者,他的曾祖父見此處物豐人富,人們安居樂業,便決定不走了,在河下估衣街開設了“錢德源號”花鋪,專門制作和經營絨花、絨鳥及絹花等。
  淮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錢德源絨花、絨鳥制作技藝提供了充足的養分。經過祖父錢錫俊、父親錢國農等幾代人的努力,錢德源號絨花在當時的淮安銷量大增,甚至流傳到魯西南,徐州、譚城、臨沂蒙山和蘇北連云港、沐陽、泗陽、灌云、灌南、宿遷一帶,錢家也因此成為河下的大戶人家。“‘錢德源號’絨花、絨鳥生意紅火,主要采用了和別人不同的制作理念。”錢鳳池說,他家的絨制品以蠶絲、銅絲為基本原料,經過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料要選春天里第一批蠶絲,因為初春蠶葉嫩,蠶吐出的絲光亮柔滑,色澤鮮艷,制成的產品光彩奪目。而純銅黃絲延展性好,反復摩擦不斷。”不僅如此,錢德源的作品還有鮮明的時代感,“雙喜本來為‘單字喜’,但我的祖父創新將單字喜拼成雙喜,還根據市場和百姓的需求制作了鳥、雞、孔雀、猴、老虎等產品。”
少時學藝 衣缽相承
  走進錢鳳池的家,記者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紛繁復雜的絨鳥作品,特別是那憨態可掬的“小雛雞”,周身鵝黃、一雙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各種不同的動作和神態,活靈活現如真的一般。
  說起自己從事絨鳥制作的經歷,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憶。“我從15歲起正式跟著父親學習絨鳥制作,但事實上從小耳濡目染,還經常幫著大人打下手,制作工藝早就爛熟于心。”在錢鳳池的記憶中,最痛苦的是“拴排子”,所謂拴排子,就是在一根排子上,一根一根夾上銅絲,再把排子剪搓成窄窄的絨條。這絨條是絨鳥藝術創作的基礎。“這活特別枯燥,而且還經常弄得手疼。”錢鳳池說。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及嚴格指導下,錢鳳池很快就能獨立創作。就在他準備衣缽相承、發展家業時,文革開始了。“這些東西都被定位為‘四舊’的東西,一律不準做。我就進入工廠上班,不再從事絨鳥制作了。”等到再拾起這項技藝,已是三十多年后,錢鳳池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已經過去,但當觸碰到那些五彩的絲絨,他的心仿佛又回到少年時代,品嘗到第一次獨立完成作品的喜悅。
  絨鳥毛絨絨的外形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但這個可愛的小玩藝的制作工藝卻是極為繁雜的。據錢鳳池介紹,要經過十幾道甚至幾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主要工序包括:選絲、煮絲、著色、砰絲、披絲、熏活、拴拍、剪撮、刀絨、剎形、熨燙、組裝等多個復雜的工藝過程。“每道工序都不簡單。”錢鳳池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一只孔雀作品給記者看,“別看這個東西樣子不大,但光是絨線就要拴十幾種,它的造型和顏色更是要不斷地進行調整,才能達到現在的樣子。”
  除了絨鳥,錢鳳池還制作了很多絨花制品,其中一種三角形、似花非花的作品十分討喜,“這叫‘三元’,是舊時小學生第一天上學要配帶的,意為‘連中三元’,討個好頭彩。”錢鳳池解釋說,因絨花與榮華是諧音,表示吉祥,所以以前的年輕男女結婚辦喜事時頭上都要插上“喜”字“福”字等絨花,老年人做壽時,頭上要戴上“福”字“壽”字。
欲建展館 期待復蘇
  在錢鳳池的家里,有一張榮譽證書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那是徐州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頒發給他的,他的作品《喜鵲登梅》榮獲“紫薇花獎”。在那次博覽會上,錢鳳池的絨鳥人氣很旺,受到了徐州市民特別是孩子的歡迎。錢鳳池坦言,不能指望制作絨鳥來養家糊口,“一天平均只能做十只絨鳥,一只算十來塊錢,也就一百多塊錢,除了成本掙不了多少,而且還不一定能賣出去。”看著這些活靈活現的絨制品,錢鳳池感嘆道,因為這種工藝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又十分講究,每完成一件作品既花費時間又很辛苦,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能堅持學習下去的,他的兩個女兒經過他無數次地勸說,才終于同意跟他學習這項祖傳技藝,但到目前為止,也只是學了皮毛。
“區里要重點打造河下古鎮,我打算在家里建一間小型絨鳥絨花展示館,希望借助河下古鎮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絨鳥。”錢鳳池表示,“絨花制作淮安只我們這一家了,我要是不把它傳承下去,就真的要失傳了。”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張筱寧
在紙上行走—張筱寧藝術人生素描
   見到張筱寧先生時,他正握著拐仗,從樓梯緩慢向上而行。過幾天,他要去上海做手術,因股關節的病痛,他的行走已經極其困難了,必須住院手術。他辛苦地爬上四樓,是因為他有些工作放不下,要交待清楚,這樣,他才能安心手術。
身為區書法家協會主席,先生不論是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還是在帶領書法家協會開展各類活動,搭建平臺培養人才上,他總是盡心盡力奉出所有。
   我區“全國書法之鄉”這塊招牌就是先生帶領書法人創立的。那些年,我目睹著他奔波在省城京都之間,也見證了在他的作用下,書法藝術深入到全區每個角落。“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在他的感染下,一個個年輕的后生走上書法藝術的大舞臺。從他們的筆下,似乎聽到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聲響。這就是筱寧先生和他的書法家協會,為我們打開的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
我和先生相識于二十年前,同躓居于蘇北小城,每每為其“紙上云煙”所吸引,所感動,進而深深佩服他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我久久思索著該用什么言辭去陳述欣賞他的書法時的強烈感受?
   張筱寧先生一直是我關注并尊重的書法家,關注的原因在于他是那種極具創造才能并殊顯造型能力的書家,尊重則是因為他是一位較好表現了文人素養與藝術家氣質于一身的人。
   先生個人的藝術造詣深令我感佩于心,他的字宛若生命在紙上行走。
   這幾個字也許尚不能涵括我對先生書法的全部感受,但卻能代表我的最突出心境。
先生于1947年出生于素有名人故里和文化名城美譽的古城淮安,幼年即受到良好的藝術啟蒙,稍長即潛心翰墨,曾修業于南京藝術學院,求教于著名書家黃惇先生。五十年的孜孜以求,終使其書法正行草篆隸數體兼擅,整體風格上又是協調統一,就好似幾條平行的河流,本著同一個目的地,努力地向“通會”之際奔去。
   先生長年行走在秦漢魏晉間,舉手投足間流露了他的秦漢氣概和魏晉風度,不管是臨帖還是創作,他都虔誠于經典,涌出的皆為傳統的精髓。他對傳統的獵涉、理解和把握是豐富而廣泛的,金、石、帛、簡、紙,不同時代、不同書法遺跡,以致不同風格,不同的書法趣味,都在他的盡可能的視野中。他的用筆,中側兼施,頓挫翻轉,疾徐輕重,行跡清楚,盡情揮灑。他的用墨,濃淡枯潤,從容不迫,善于對每個字的線條與線條的粗細正側的顧盼恰當。復雜的用筆用墨,統攝于先生一貫注重的行筆需以有節奏與精密的運動形式展示給人的是得心應手的境界。先生所展示的書作,篆隸行草,無不凝聚著屬于他自己的書法特色,篆隸有秦漢風韻,行草有魏晉意態,間或糅合當代書風,使血脈流于點畫之間,神氣凝于中宮之內,既厚實粗獷,又不失典雅, 給人的感覺猶如給一位神態木訥的漢子注入了一絲書卷逸氣,體現出先生卓越的筆墨功夫。所以我情不自禁地涌動著一種類似莊子【庖丁解牛】所描述的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快感,我想,這種意境就是同自然之妙有的心手雙暢,一種大境界的氣韻流淌。
   從書法藝術到書法協會主席位置和心靈的變換,先生總是全身心融合且相得益彰,如發力的磁場凝聚吸引著不同的人。
從上海做完手術回來后,先生在休養期間將協會的活動安排得井井有條。當他生龍活虎地站在我們面前,他的笑容依然年輕而灑脫,仿佛時光特別偏愛,他不曾顯老。當我們被先生感染,不知不覺靠近,注目他清瘦的身影,恍若正感受到他在藝術人生的紙頁上瀟灑自在地行走。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章壯驤
章壯驤同志的簡要事跡
    章壯驤,男,漢族,1940年9月生于江蘇淮安,中共黨員。1956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鄉鎮衛生院總帳會計,2000年1月退休,現為區老年大學書畫、詩詞班學員。該同志擅長書畫、詩詞,并成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學會會員,江蘇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楚州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淮安市書協會員,淮安市花鳥畫研究會會員。淮安、清江浦兩區書協、美協會員,淮安區詩詞楹聯協會會員。因其成績顯著,2017年12月被江蘇省老年大學協會授予“江蘇省第二屆優秀文化老人”稱號。
    章壯驤同志博學多才,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退休前結合本職工作就曾撰寫研討文章被《中國衛生》、《中國衛生經濟》、《中國衛生審計與財會》、《衛生經濟研究》、《現代醫療保險》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17篇,省部級書刊和研討會采用10篇,市、區級采用3篇。其中榮獲省、市優秀論文各1篇。被省、市衛生主管部門表彰為“統計財會先進工作者”。
    2000年1月,章壯驤同志退休后進入區老年大學,基于本人對書法美術及文學的愛好,先后入學詩詞、書法、國畫、攝影等課程,雖然學歷較低,只有小學文化,可他具有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明知有困難,敢于攀高峰。尤其前幾年,孫子在清江中學上高中陪讀,老伴因腰傷又不能動,家務活全落在他一人身上,從清江中學到淮安區老年大學相距20多公里,但他始終堅持到校學習,無論是刮風下雨,天寒地凍,還是酷暑高溫,從不遲到缺課,并且擔任國畫班班長熱情為大家服務,帶頭打掃衛生、燒水,積極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因其學習成績突出,先后6次被評為優秀學員。目前,該同志年邁八十,但體健、目明、腦靈,積極參加老年大學和社會組織的各項活動。
在詩詞方面,他除了接受課堂教學外,購買了《詩詞格律》、《怎樣用韻》、《古典詩詞寫作指南》、《古漢語詞匯問題》、《中華新韻》、《唐詩今譯》等工具書進行自學,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請教老師和詩友。創作詩詞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甚至廢寢忘食,有時半夜想到好的用詞,便立即起床修改。十多年來,先后創作1000余首(副)詩詞、楹聯。其中600多首(副)在《江海詩詞》、《青海詩詞》、《江蘇老年書畫》、《淮海詩苑》、《淮安詩苑》、《書法報》、《淮安日報》、《淮安區報》等省、市、區報刊發表,并被入選全國和省、市26部詩集。作品參加區級以上大賽屢屢獲獎。2014年10月獲全國第11屆“天籟杯”中華詩詞大賽金獎;2017年5月獲“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金獎;今春由中國出版集團、淮安市人民政府、全球華語詩詞創作大賽組委會主辦的“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全球華語詩詞創作大賽”,其創作的新詩《故鄉的懷念》,在15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華人華僑共投稿11萬首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優秀獎。
國畫方面,該同志是零基礎,在老師的耐心教授下,從素描、線條、寫生學起,先后購買了十幾本工具書和碟片,邊學習邊創作,繪畫技藝不斷提高,其作品現已基本達到形神兼備、弛張有度、淡雅清揚的效果,多幅作品參賽獲獎或被報刊采用。其中一等獎1次、三等獎1次、優秀獎1次,報刊采用5幅。
    書法方面,通過老師指導,他從臨摹吳昌碩、顏真卿、曹全碑、王羲之、褚遂良等名家碑帖入手,反復領悟,逐步掌握了“筆墨運用,虛實互生,形神結合、氣韻流暢,線條優美”的基本要領,從過去沒拿過毛筆,到現在每年參加有組織的為市民書寫春聯,并參加全國各地書法大賽,獲獎31次,其中全國金獎12次,一等獎和最佳獎5次、三等獎6次、優秀獎8次,被國家和省、市、縣各級收藏作品8幅,其在“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國禮珍品中國書法紅瓷藝術大賽中”獲得金獎的書法作品燒制國禮珍品,被相關紀念館收藏。書法作品被區級以上報紙刊載12幅。書法大賽主辦單位先后授予章壯驤同志“中國功勛書畫家”、“杰出功勛書畫家”、“中國當代優秀書畫創新百杰”、“中國紅色書法名家”、“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紅色藝術家”、“深受祖國百強藝術家”、“紅色藝術先進創作者”、“中國陶瓷書法藝術家”、“一帶一路文化使者”、“世界和平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1162

主題

1396

帖子

4077

積分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077
菜籽
900 粒
銅錢
23220 枚
5樓
 樓主| 發表于 2018-8-2 09:14:43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博學老人候選人(4名)
1、劉懷玉
西游人生—記博學老人劉懷玉
     “去西天取經并不是唐僧的主意,而是唐太宗的需求。唐僧以臣子的身份替唐太宗去取經。如果說得通俗點,唐僧是唐太宗的打工仔,而孫悟空等又是唐僧的打工仔。”8月15日下午3點,淮安市民講壇如常開講,在近2個小時的時間里,74歲的劉懷玉以通俗詼諧的語言與趕來聽課的市民們分享了他心中的西游故事。
     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的劉懷玉曾任淮安縣(現淮安區)文化局副局長,業余時間都花在了文學和歷史研究工作上,尤其是明清小說和淮安地方文史交叉的部分。30年前,他開始著手研究《西游記》,如今已是全國知名的《西游記》研究專家,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吳承恩詩文集箋校》、《吳承恩論稿》、《西游記人物畫傳》等,現在是淮安市《西游記》研究會會長。
     為了將《西游記》與吳承恩研深研透,30年間,劉懷玉幾乎搜集遍了與之相關的所有資料,他的書房中,除了一尊吳承恩的頭像便是書,百分之七十以上與《西游記》和吳承恩相關。為了考據書中每一處典故、每一個有爭議的詞句,他常常閉門查閱海量資料。比如,《西游記》第二十六回中寫道“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傅……衣裳禳了,與他漿洗漿洗。”“禳”字在有些詞典中解釋為臟,但在淮安方言中這個字卻是“軟”的意思,如“這條扁擔太禳,擔不起”。
     原來,舊時的淮安人所穿的衣服都要上漿,上漿就硬了穿著有型。衣服穿得時間久了就軟了,就得重新漿洗。而且“禳”這個詞只在淮安城區使用較為頻繁,調查方言的人甚至認為離開淮安北面30里以外就不這么講了。
     《西游記》在世人眼中是一部內容龐雜的作品,融合了大量關于釋、道、儒的思想和內容,既讓釋、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百態,還不時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令整部小說更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而劉懷玉認為,《西游記》值得深讀不僅如此,更在于它的隱喻意。“比如孫悟空尋找金箍棒的過程就隱喻著人生的深意。有才華的人只有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對孫悟空來說,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為匹配,正是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孫悟空正是依仗著這條鐵棒,大鬧天宮,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個令上界天仙驚心膽寒的齊天大圣的名頭,同時,也確保了一路坎坷危機重重的取經大業順利完成。”
劉懷玉很欣賞《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他認為,“孫悟空有情有義,如來佛祖將他壓在五行山下,受的是無間地獄的酷刑,是唐僧使他重獲自由。因此,他信守諾言,答應菩薩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后來唐僧氣走了悟空,當八戒激他回來前,他要先跳到水里把身上的妖氣洗掉,方可干干凈凈去見師傅。這個形象身上寄托了吳承恩對于天賦人權的完美理想。他死心塌地地保護唐僧取經,不僅僅是因為有金箍的約束,更重要的是這樣六個字——感恩、承諾、尊師。這有很現實的教育意義。”
     除了研究《西游記》,劉懷玉還曾在我市的一些學校里講授關于《西游記》的選修課。在他的心里,作為吳承恩的故鄉人,淮安人從小接觸《西游記》的機會更多受到的影響也更大,我們理應多讀一讀《西游記》,并探尋其背后深層次的內涵。“《西游記》的內在意義很豐富,每個人去讀,都會讀出不一樣的體會。”
     而他與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萊的忘年交更是令人稱道。據章金萊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西游記》播出后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西游記》藝術團專門到江蘇一帶進行座談、宣傳和演出。到了淮安縣演出時,章金萊在后臺見到了劉懷玉,劉懷玉送給他很多有關《西游記》的文獻史料,這些資料,章金萊一直保存到現在。
也是從那時起,章金萊希望了解西游文化,了解吳承恩傳奇的一生,弘揚猴王精神,并且隱約萌發了扮演吳承恩的想法。后來,中視協影視制作有限公司、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拍電視連續劇《吳承恩與<西游記>》,劉懷玉第一時間將消息告訴了章金萊,并且安排他與總制片人許明哲、導演闞衛平、總策劃鄒為瑞見面,圓了他扮演吳承恩的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陳民牛
蓮花齋里多雅風—“魅力老人”陳民牛小記
     在歷史文化名城淮安,鎮淮樓東南側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原名忠孝街現叫縣東街。小巷雖小可名氣很大,因為那里有一座徐積孝祠和愛國將領關天培祠堂。關天培祠堂向東第四個門內,坐落著一個宅院,簡樸而深邃,清雅而幽靜,這就是蓮花齋。蓮花齋的主人是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被人稱為集“博學、有為、幸福”老人于一身的陳民牛。
     1938年出生的陳民牛,78載歲月飽嘗了人生的苦甜酸辣。13歲時還和母親在家耕種13畝半地。是當時的章集小學校長高一賢三次上門動員,才讓他有幸插班三年級進了學堂。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冒尖,在淮安中學初中部畢業考取了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因家庭貧困而改上淮安師范學校,又因家庭貧困而中途輟學去南京小行生物制藥廠學習生產抗生素,后在淮安制藥廠當了三年文書,因三年自然災害藥廠停產,他被迫下放。后按照政策又回到淮安師范學校讀書,1964年畢業分配時,只分配三分之一人,他因成績突出,被分配到欽工中學教書。1966年,他因教學成績優異,被團縣委領導看中,調任席橋公社團委書記。在席橋公社工作,蹲點東邱大隊,把東邱搞成全省農業學大賽先進典型,大隊黨支部書記王保昌應國務院邀請,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1975年,他調任林集公社革委會副主任,主抓機關、知青、文教衛生工作,協助公社書記整治社風,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1979年底,他調進城,恢復創辦全國第二張縣報《淮安報》,他在第一副總編位置上,全力協助總編把報紙辦成黨的喉舌、人民的代言人。1984年,他從報社調出創辦縣級文聯,通過左聯右聯、上聯下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把整個文化界人士團得像一家人,文藝創作搞得紅紅火火。他先后培養、帶出省市乃至全國知名作者、作家數十人。
     多個工作崗位的歷練,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文學創作和著書立傳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素材。從1976年開始他先后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新華日報》、《雨花》等全國200多家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傳記文學、隨筆等400余篇,150多萬字;在中國少兒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等10多個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碧血虎門》、《巾幗丹心》、《楓樹灣》,中短篇小說集《美人莊風情》、《鄉魂》、《鴛鴦被》,散文集《觀音柳》、《中國花卉神話》,傳記文學《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周恩來歷險記》等近30部專著,計380多萬字,其中《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兩書,被江蘇等數省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輔導教材發給小學二年級至初三人手一冊,論文《論西游記的主題理想性》等18篇作品在全國研討會上宣讀。他還用十多年時間,主編了新楚州叢書《壯麗東南第一州——楚州》、續集、再續集,計300多萬字,成為淮安歷史全書。他先后榮獲全國文學獎9次、省級獎11次;多次被市委授予“自學成才”、“優秀文學工作者”稱號;1994年又被江蘇省授予“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2005年被中國文藝家創作協會授予“中華當代杰出功勛名人”的光榮稱號。他在主持文聯工作期間,曾首創與中國、江蘇社科院文學所、南京師范大家、山東大學、中國未來學會等單位聯合召開過三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促進了吳承恩故居、劉鄂故居復建開放……填補了國家、國際四項空白。因此,他的名字已載入《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外名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18部全國性大辭典。近年來,他又參與主編《淮安市楚州區志》,約220萬字,即將付梓。
     豐碩的創作成果,退休后對淮安文史集整理做出的突出貢獻,用“博學老人”稱呼陳民牛,一點也不為過。可他卻說,我雖然著述頗多,但夠不上博學。說我是幸福老人,可以算上一個。首先是五世同堂。陳老97歲的老母親還健在,而且生活還能自理。兄弟姐妹7個,他排行老大。照全家福時,總共有101口人參加,每年清明節和春節,全家大聯歡,他總要在飯店包個10多桌,兄弟姐妹兒孫齊聚一堂,天倫之樂,其樂無窮。
     其次是弟兄姐妹及兒孫輩皆事業有成。女婿郭仕金日前已有多部作品出版;長孫女正在英國留學讀博;二女兒小孩江西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職上海航空公司,其他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有自己的事業。
     特別是陳老夫妻倆歷經風雨,相濡以沫,從無芥蒂,已相伴55個春秋,目前,他正在整理自己和老伴的金婚紀念冊。
     五世同堂,夫妻金婚,兒孫繞膝,78歲老人回到家里還有媽媽喊,這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正如陳民牛的老朋友陸春桂老人“題作家陳民牛蓮花齋”詩贊:“罔川無俗韻,蓮節寶齋同;心著楚州賦,血寫虎門紅;文開一代秀,德耀百年榮;墨客何勤聚?陳公多雅風!這便是對蓮花齋主人最好的評價。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高年榮
高連榮簡要事跡
     2010年3月,散文《老屋》榮獲第八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14年12月,又被評為特等獎,并入編《中國當代作家書畫代表作文庫》(2013年卷);
     2010年10月,小說《最貧窮的人》、《王老師的退休生活》榮獲全國“小說選刊”首屆全國小說筆會小小說三等獎;
     2011年4月,小說《選舉》榮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全國征文評比二等獎,并入編大型系列文獻《共和國建設檔案》一書;
     2011年7月,散文“美麗的綠草蕩”獲2011年石膏山杯“我與自然”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2012年10月,入編《散文大系·抒情卷》,并榮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2012年9月,小說《夢想成真》榮獲第三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4年3月,小說《她》憑其實力和特色,入選“中國短篇小說年鑒”,并評為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
     2015年4月,小說《看紙牌》榮獲第六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5年4月,散文“媽媽的愛”榮獲2015年“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金獎。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金礦
我只是一個傳說-記漕運博學老人金礦
                                                                              
       說實話,我對趙本山的徒弟小沈陽本來就沒有好感,總感到這個演員太有點青春態的做作表演,叫人看不到他真誠的人性本真。所以每每老妻在看電視時,只要小沈陽出場會有一種驚喜,非要強迫我去欣賞,我卻總是懶得怕看。沒有想到我在這里一邊打電腦碼字,卻聽到一首好歌,還就是這個小沈陽唱的,歌題叫“我只是一個傳說”,這首歌還不錯,有一點吸引力。
      我曾經進修過歌詞創作高函學校,喜愛經常搞一點歌詞創作,平時總想找一個好題材,想寫一首好歌詞。沒有想到這首歌詞的歌題就給我一個驚喜。小沈陽唱的有點快,帶點嘶喊,那是一種激情的通俗流行唱法,高亢中流淌著隨便,與我悠慢的音樂質感不太合拍,這樣我還就很難細聽清楚它的歌詞內容了。但聽到他唱歌的感覺,我總認為這首歌的結構與靈感與我所想象地沒有出格。
       寫這首歌詞,通常會采取第一人稱自述展示社會上一個小我。也就是說社會上所有的我都沒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一個我都不是社會的偉大人物。這樣每個人也就都是社會和自然的一個暫時傳說,都也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暫時過客,你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就不屬于你了。
       要說我要寫這首歌《我只是一個傳說》,也許也能會出點彩,我就要把這個傳說寫得很精彩,歌詞中的我應該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一個很有自尊心的人,一個很有事業心的人。之所以我能夠留下一個美麗的傳說,那“我”就是傳說中不平凡的人,傳說中的人多是了不起的人,因為能夠在民間傳說中留痕的人還不多,能留下一點痕跡就需要自己在生前爭取和努力,需要自己在生前發揮正能量,需要自己能夠為歷史做貢獻。
       傳說也是一種故事,只是屬于過去時的一種過往故事,是一種民間文化歷史的積淀,也是一種民間流傳傳奇故事的積淀,里面既有神奇性,也有傳奇性,更有故事性,也可能還有一種讓后人獵奇向往性,屬于民間文學范疇。傳說故事通常都比現實所敘述的故事還更要精彩,能夠在人們世代口語中流傳。之所以能稱之為傳說,也就是把主要的敘述版本經過好多人口語演繹,成為民間精彩的口頭傳說,這樣也就形成了傳說。精彩的就是“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中還必須要表現一個人物的主人翁,這里就是第一人稱的我,為什么說我只是一個傳說呢。這里我想到了歌詞構思者的處心積慮,可謂是動了一番腦筋。我只是一個傳說,里面的含義應該是多元的,其一是謙虛的自稱,說自己特別平凡,沒有什么特殊的業績,沒有功勞可以值得記載到功勞薄上,更沒有輝煌值得人們歌頌和敬仰,說得簡單一點,自己還稱不上是社會的名流,當然自己也就更不值得自我懸乎的炫耀了。
       就小地方而言,一個人能在一輩子有一個小名氣,不是那么默默無聞,為自己父母臉上爭光,為父老鄉親臉上爭光,能被村里人記得,不被人家說閑話,那就不錯了,我能在小地方留下口碑也算難得,傳說比這還要更深一層,意思是還要后來人記住你,所以只是一個傳說的很了不起的事,他說的這種傳說雖然只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傳說,也能值得讓一個村子人傳送故事的傳說,用鄉土話說你就是那個村幾代所公認的人物頭子了。
       確切地說傳說基本都是很美麗的,傳說也一定有一些很精彩的故事,傳說也一定有很精彩的亮點,如果能夠被后來人傳說著,說明你已經擁有了不止一代人的人氣。但如果按照中性的眼光看待,這里面還有另外的懸乎。就是壞人也可能會成為地方后來人口中的傳說。例如我們村里當年一個神偷,他的出名幾乎是百里方圓。記得我到運東的黃浦讀初中,就連那么小的少年同學都知道,說你金礦家就是神偷那個莊子。這就叫好事不出門,壞話傳千里。
      不過現在我也老了,雖然一生生活得很是艱苦而又坎坷,沒有想到人到晚年還收獲到一點好名聲,也成了一個鄉野的小知名人物,也可能會成了一個鄉野傳說人物。哈哈,是遠是近,都知道白馬湖水鄉有一個叫金礦的人物。近處的人多為我打抱不平,說這個人太委屈,滿腹的才華沒有用,一些肚里沒有貨的人都成了國家干部,他是球絲頭,不知道巴結人,到老了還是農字號。
       而遠路人知道我,說那個南閘有個收古唱的也算是奇人,要說收破布爛棉花還值幾個錢,這個古唱能值幾個窮錢。當然也有人知道我是淮安的文化藝術名人,有人在國外打工,看到中央臺國際頻道播放過我的電視。一個省級電視臺主任來采訪,當年一位鎮里要員不接待,當即要員就被電視臺主任一批駁,說你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官,不是因為有金礦,不是因為有南閘民歌,你請我來我還不愿意呢。像你這小官處處都有,像這金礦卻很難有,那位要員當時面子很難看,說如果你搞刁難,我們就到市領導人面前見,你以為這個官就派你做的。那個要員犯傻了,還是我拉了彎子。后來那官員還厚著臉皮要我在領導人面前為他說說好話。我說你有點拿我開心了,他卻很認真說你畢竟是文化名人啊。
        說實話,眼下我人已經花甲開外,心胸比前也寬闊多了,我不知道自己這些年是怎么過來的。要談經濟收入確實是窮得叮當響,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安逸舒服,自己還在激起晚年情感的澎湃,從事著南閘民歌的研究事業,從事著鄉土散文的寫作,這就叫在把自己當著一個傳說,也對自己進行晚年的鞭策。因為在今天這個天地基本沒有人再同我這傳說中人進行生活競爭和浮華搶奪,已經成為到了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應該說又到了枯木逢春季節,進入柳暗花明境界,這時反而讓我更平靜了。
        哎,“人生就是一個傳說”這句話倒很經典,時代、社會、家庭讓我失去太多太多,文化斷層人也是文化斷腸人,自己對不起自己的過去,對不起自己的青春,更對不起自己的人生,其實如果從年少時代或者年輕時代就定性現在的目標和方向的話,那種傳說也許就會更加精彩一點,也許就會進入一個比較理想的傳說界,特別是會把自己的人生內涵填補得更充實一點,哎,早歲哪知世事艱,一切都過去了,哎,在這遲到的客棧里只能小憩片刻,馬上還要起早趕路。我只是一個傳說,我更想是一個精彩的傳說。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有為老人候選人(4名)
1、姜培民
姜培民事跡材料
 今年70歲的姜培民,2006年從原南閘鎮副鎮長崗位上退下后,退而不休,先后擔任原南閘鎮老區促進會會長、原南閘鎮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原南閘鎮業余書法協會會長,還領頭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職務意味著責任,更意味著奉獻。在忠實履行每個職務的背后,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留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書寫著夕照黃昏霞滿天的頌歌。
傾力打造特色文化
     南閘在革命戰爭年代屬淮寶革命老區,這里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故事。姜培民退休后,主動挑起鎮老區促進會會長的重擔,把工作的一個側重點放在老區革命史料征集、老區干部信息聯絡、老區文化遺存搜集上。這幾年,他通過信函、走訪、查閱,搜集到好多關于老區昨天的故事,對新河頭戰斗的革命烈士事跡進行了重新走訪,通過尋訪,原在新河頭犧牲的張鵬興烈士親屬在烈士犧牲后66年找到了烈士殉難處,烈士親屬感激不已。他還征集到曾在南閘這片土地戰斗過的淮寶老戰士趙礦、屠珍、馬健、王錫文等同志的親歷資料,對白馬湖東北一帶的淮寶戰事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通過調查走訪,翻閱淮寶相關革命斗爭史料,確定新四軍淮寶縣對敵工作部遺址(南閘鎮柏莊村),了解到當年柏莊在我方工作的七十二堂官的傳說史話。
     姜培民曾做過文化站長,多年來一直關注家鄉的文化事業。南閘民歌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南閘民歌、南閘摜蛋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建設任重道遠。通過他的爭取,鎮里成立了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他擔任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從2010年3月份起,他帶領8名老同志四處征集白馬湖區域民歌文化、摜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漁村文化、餐飲文化、編織文化、老區文化等各種資料。近五年來,共征集到各種文本資料800多篇200多萬字,有史實、有紀實、有親歷、有傳說、有故事、有數據,內容豐富多彩,圖片1000多幅,對鄉野的舊日農耕殘存現象史料作了搶救性的收集。通過情感交流征集,不花錢征集到近百件傳統老物件,有些物件屬于鄉村現代文物。
姜培民帶領特色文化征集小組還配合淮安市白馬湖旅游開發總公司,編撰了20萬字的《白馬湖風情》文集,集白馬湖區域的傳說史話、地域風情、文化資源、生態風貌、習俗美食等資料,即將出版,可作為白馬湖文化旅游開發導讀。
助力黨委政府工作
     作為鎮老促會會長,姜培民經常組織老促會會員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所思所需所盼,收集社情民意,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姜培民廣泛搜集意見,幫助黨委排查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的表現,向黨委提了多條整改建議,推動了活動的開展。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社記者對該鎮的做法作了報道。在白馬湖保護性開發工程中,拆遷是難度較大的前期工作之一。姜培民主動請纓,做拆遷戶的思想工作。他帶領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組成的工作組,進駐柏莊村,向群眾宣傳白馬湖保護與開發的意義,宣傳相關拆遷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經過40天的工作,柏莊村330多戶的拆遷任圓滿完成,為白馬湖保護性開發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招商引資是促進老區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老促會會長,姜培民主動作為,積極參與。2014年他協助淮安柴米河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引進了供6000畝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育苗基地項目,為按時完成10萬盤的育苗任務,他協同鎮水利站抓緊為其配套新建了一座泵站。試運行時,因本地原有的一條電力線路電壓偏低,需要投資10多萬元迅速新架一條近一公里的高壓電路。為解決這一矛盾,姜培民多次向區老促會、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反映情況,請求抓緊協調解決。后經區活動辦結合“四風”整改,交辦給供電部門和地方政府限期解決,使項目如期完成。
盡力帶富一方百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為全村及鄰近村推進機插秧發揮了帶頭作用。
     密切聯系群眾、盡力帶富一方百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是江蘇省五星級合作社,是國家農業部表彰的優秀示范農機合作社。2014年,個人被評為淮安市優秀共產黨員,近五年,每年都獲得國家老區建設宣傳優秀獎。2016年,獲得淮安區老區發展促進會綜合一等獎。他帶富了一批農民,也帶活了水鄉新的生產模式。為此,大家都一致稱贊姜培民是農民合作社這一“新農民之家”的帶頭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姜培民就像一片晚霞, 正火一樣熊熊燃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顏正明
“只要有位就要有為”—記“有為老人”顏正明
  顏正明,今年79歲,1996年夏天從蘇嘴鎮農經助理崗位上退休。在他對自己的退休生活還沒作出詳細規劃之際,鎮黨委卻早已為他安排了“二次就業”崗位——鎮老齡委主任、鎮關工委主任、鎮老促會會長。
  一人兼三職,足見蘇嘴鎮黨委政府對他為人及能力的肯定。這看似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三個崗位,關系到地方黨委政府對老齡工作、老干部工作、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視程度。這些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工作氣魄、責任感,更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于這樣的寄望和重托,向來支持老顏工作的老伴和子女勸他回絕這份差事,“辛苦大半輩子,應該好好休息了”。然而,老顏卻掂出這份“差事”背后的意義。能有機會為全鎮老人和孩子們服務,他覺得是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和幸福。于是,他毫不猶豫挑起了擔子。
  20年來,他領導的鎮老齡委共辦理老年人優待證4800多本,占全鎮老年人口80%以上;每年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帶禮品慰問90歲以上老人、困難五保戶、殘疾老人、困難老人達160人次;對那些不孝順父母、不贍養父母的少數子女,老顏及同仁以“娘家人”身份上門反復做工作,確保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20年來,鎮老促會每年都能向各級政府、領導提合理化建議10條左右,條條都得到了落實和采納;老促會還堅持和農科站、獸醫站聯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每年散發科技資料1000份以上,為全鎮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科學致富。
  “一個貧困學生,如果因貧不能入學,這將會給他(她)的心靈造成終身陰影,甚至會毀了一生。如果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而不去幫,這是一種失職。”20年來,老顏把幫助貧困學生作為自己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內容,多方籌集助學款。老顏跑的單位共100多家,平均每年要跑30多趟,粗算一下,20年行程達15萬余里。
  這上百家門坎的進出,可不是件易事。老顏以對貧困學生的一片真情、一片愛心,不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至最終跑成。每年除夕,老顏家總是濟濟一堂,數十名貧困生聚在一起品嘗老顏為他們精心準備的年夜飯,這已經成了老顏家每年過除夕的慣例和獨特風景。
  “有心育才是前輩,矢志報國看后生”,這是清華大學學生曾杰贈送給蘇嘴關工委錦旗上的話。像這樣的錦旗在蘇嘴鎮關工委辦公室的墻壁上有20多面,感謝信更多,有近200封。它們記錄著顏正明扶困助學的感人事跡。
  20年來,老顏共籌集資金130余萬元,資助466個貧困生入學讀書,其中大學生78人,目前已畢業走上社會的345人。
時光荏苒、歲月無痕,一晃老顏在“二次就業”崗位上任職了近20年。20年中,老顏用他的實際行動和成績向全鎮人民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08年,他被評為“中國老區促進會優秀工作者”;2001年、2006年、2011年他三次被江蘇省文明辦、關工委評為先進工作者;2003年5月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05至2009年連續被淮安市文明辦、市關工委評為先進個人;2011年3月再次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12年被區文明委評為全區助人為樂道德模范;2012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志愿者;2013年3月被淮安市政府表彰為“五老”標兵;2014年入選“江蘇好人榜”……2014年,區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將其事跡編入《為了誰——周恩來家鄉的共產黨員》專題片,組織全區黨員干部進行學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張士旺
退休筆不閑 書寫正能量—記有為老人張士旺
     2012年,張士旺從淮安醫院黨總支副書記職位上退下后,努力發揮自己寫作特長,為改善民生建言,為各業發展謳歌,為新人新事喝彩,為健康生活吶喊……2012年至2014年,他發表各類題材文章110余篇,既豐富了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又為傳遞社會正能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士旺1972年底從農村入伍,在部隊先后擔任過連隊報道員、團政治處新聞干事、軍政治部宣傳干事、團宣傳股長等職,1988年轉業至區醫院。他在部隊從事新聞報道工作7年,平均每年見報百篇以上稿件,因成績顯著,兩次榮立三等功。轉業到地方工作后,他筆耕不輟,堅持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每年發表文章幾十篇,先后有30余篇文章獲省、市、區級獎。2000年夏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秋的遐想》。2004年兼任為期三年的《人民醫師報》駐地記者,2010年成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由于他勤奮好學,勤于筆耕,1999年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于“自學成才”先進個人稱號。
    張士旺退休后,常有些單位和個人找他幫助寫新聞報道、論文、事跡材料,他不僅熱情接受,而且踏實采訪,認真構思寫作。2012年6月,區黨史工委在編著《中國共產黨淮安市淮安區歷史》第二卷(1949、10-1978、12)時,因時間緊、任務重,加之人手不夠,便約請張士旺參與編寫。他接受任務后,不論寒冬還是酷暑,經常去區檔案館查閱資料。為準確表述本地當時一些有影響的事件和運動,他還走訪了一些退離休老領導、老同志。他白天忙于走訪、查閱,晚上夜深人靜時構思、寫作,在黨史工委同志指導幫助下,他獨立完成了該書第8至10章的編寫,并參與了全書編校工作,使該書于2014年6月順利出版。
    張士旺認為,“要寫文章,必須學習。”退休后學習的機會相應少了,為了增強寫作“內功”和敏感度,他自費訂閱了幾份報紙,堅持天天讀報,每晚央視《新聞聯播》是他的必看節目。一有空閑,他還經常跑新華書店閱讀精品。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題材廣泛,不但具有可讀性,而且具有一定知識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在全國上下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以及解決“四風”問題時,他主動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撰寫出多篇文章,其中《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遏制奢侈淫逸之風》、《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永遠繼承》等文章分別被新聞媒體采用,在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張士旺積極參加各級舉辦的有意義的征文活動,以手中的筆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013年6月,為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區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淮安區報》聯合開展了為時半年的“走進美麗鄉村”征文活動。他不但參與區有關部門組織的新農村采風活動,還自己跑了幾個鄉鎮,去感受新農村建設成就,采寫多篇文章,其中《重游范集》被兩家刊物采用,《淮安鄉村美如畫》不但被國家級《當代游記散文大典》刊發,而且被評為本次征文一等獎。2014年初,區文廣新局及文聯聯合舉辦“我身邊的小康”征文活動,他撰寫的《生態和諧美家園》一稿獲“文學組”二等獎。2014年4月,區老干局為配合全區黨的群眾路線觀教育活動,在全區退離休干部中開展“我的群眾路線觀”征文活動,他又以《要善于為民做主》一文獲得一等獎。
    張士旺還注意利用自身文學及某些專業知識面相對廣些的優勢,適時寫一些科普文章在新聞媒體發表,以增長人們知識,培養人們健康向上生活情趣,養成良好文明生活行為和方式。他撰寫并發表的《五星紅旗趣話》、《中秋說月》、《閑話重陽節》、《宴席漫談》、《古今女子時尚審美趣談》、《“世界艾滋病日”說艾滋病》等文章,或豐富人們知識視野,或增強人們節儉意識,或提醒人們培養良好文明生活方式,或增強人們自我保健健身防病意識,總之,讓人讀后有所受益。
    張士旺同志基本沒什么特別嗜好,只是繾綣手中的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不動筆,都會有那種“晝無為,夜難寐”的感覺。他喜歡旅游,在各級報刊發表過多篇游記。其中,游覽我區新建景點古城墻遺址公園的《逛老城墻》一文還被《淮海晚報》評為“人在旅途”征文三等獎。
     張士旺同志說,我們生活在富足、文明、祥和的今天,應該感恩,感謝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感謝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我要在有生之年奮筆疾書頌盛世,筆耕不輟助推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不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邵景元
關于邵景元“事跡材料”
     一、該同志一貫注重學習,知識廣博,尤在文史哲及軍事方面。
     1963年高校中文系畢業,先后就職于縣中高中部、縣委及縣人武部報道組、淮城鎮人武部、縣文教局、縣黨史工委、縣交通局等單位,并隨同領導于鄉鎮和工廠蹲點,總結工作經驗。社會兼職有省、市、區有關學會、協會、研究會理事、會員,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中共黨員,公務員,正局職級,副編審職稱。
     二、該同志善于思索,筆耕不輟,奉獻不停。
1.退休16年一直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揮余熱”。主要從事文字工作,主編《簡訊》內刊。
2.前兩年烈士陵園新建資料陣列室,他做了大量的整理、編寫和設置工作,從“前言”、“結束語”到分室簡介和烈士簡介的文字撰寫。同時,經他積極努力和堅持,使有關部門接受了一個“突破”,即淮安區的烈士排列從鴉片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關天培開始,還有周阮江顏“辛亥四烈”。從而在時間起點上和人物份量上明顯早于高于兄弟縣區,與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同步。同時,還為陵園撰寫了《祭先烈文》,刻石于照壁上。此文在《江蘇地方志》上作了“編者按”予以轉載。最近,因陵園體制上升,他又參與從全市角度改寫了《祭先烈文》。他還將新建陳列室資料寫成綜合性文稿,于《淮安區報》上整版發表。
3.今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他成了一個“忙人”。先后有省、市、區宣傳、黨史、老促會、新四軍研究會等單位邀約、征稿、座談,接受電視臺采訪。最近,省、市電視臺三次對他進行現場采訪、錄音、攝影(車橋、茭陵),做“新聞”和“歷史回憶”節目。市電視臺已播了一次。該同志發揚情況熟、資料多、能寫作的優勢,已為紀念活動發出十多篇大小文稿,區報已登了《活躍在運河線上的林集交通站》、《“革命母親”和她的兒女們》等篇。最近,他應“征文”所約,寫就了《立體式學術型動態性的“車橋戰役效應”》、《遲到的烈士陵園,難產的德育基地——大胡莊戰斗暨大胡莊烈士陵園回顧》。前日,區老促會邀約他撰寫抗戰期間淮安的統戰工作,他當然不會拒絕。
     三、歷次受到上級部門嘉獎。
1.于縣黨史工委主任任上,單位被評為省先進單位,個人亦為省先進個人。
2.曾四次被評為縣“優秀知識分子”,一次為縣“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退休后因政策規定不再受評)。  
3.退休前各類“小紅本”一大摞,無須冗贅。
     四、結合工作撰著頗豐,為文求新,成果明顯。
1.主編《淮安黨史資料》1-7輯,及《概述》、《大事記》、《縣委書記鄒屏工作筆記》等,為地方黨史工作打下基礎。
2.主編革命故事集《魚水情》。該書書名系鄧穎超親筆題寫,因內容與形式俱佳,二次出版發行。最近,市、區黨史部門因各人收藏皆為孤本,難舍出手,不得以對該書作“掃描”復制,以配合紀念活動。
3.撰著40萬字的正式出版物《求真集》(以論文為主。近百篇論文于省級以上或高校刊物發表,15篇獲省級一、二等獎)。
①關于周恩來“求真意識”論文獲市“五個一工程獎”。論文被收入紅旗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總理周恩來》中卷哲學思想編,《人民日報》評述此書為“大型資料工具書”。
②所撰周恩來自我教育的“特征”、“途徑”、“哲學思想基礎”系列專題論文發表后甚受學界好評,被收入《周恩來教育思想研究》一書。
③“陳治平現象”的提出和探研,填補了中共歷史人物研究的空白。《省委書記——叛徒——烈士?》一文發表于《炎黃春秋》,有四川、貴州、浙江、河南、吉林等十多個省報副刊摘轉。江蘇省黨史工委也隨之在《世紀風采》上發表我的存稿,篇名為《中共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
④《“張達事件”始末》發表于《民主與法制》,被省志辦指定收在《淮安市志》附錄上。該文后獲得檢察文學“金獎”。
⑤為紀念建國40、60周年,撰《淮安革命斗爭史碑記》、《祭先烈文》,分別石刻于烈士陵園亭碑和照壁上。碑文以淮安(市)委、政府及淮安(區)委、政府名義鐫立。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1162

主題

1396

帖子

4077

積分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077
菜籽
900 粒
銅錢
23220 枚
6
 樓主| 發表于 2018-8-2 09:25:38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本帖最后由 新聞俠 于 2018-8-2 09:27 編輯

博學老人候選人(4名)
1、劉懷玉
西游人生—記博學老人劉懷玉
“去西天取經并不是唐僧的主意,而是唐太宗的需求。唐僧以臣子的身份替唐太宗去取經。如果說得通俗點,唐僧是唐太宗的打工仔,而孫悟空等又是唐僧的打工仔。”8月15日下午3點,淮安市民講壇如常開講,在近2個小時的時間里,74歲的劉懷玉以通俗詼諧的語言與趕來聽課的市民們分享了他心中的西游故事。
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的劉懷玉曾任淮安縣(現淮安區)文化局副局長,業余時間都花在了文學和歷史研究工作上,尤其是明清小說和淮安地方文史交叉的部分。30年前,他開始著手研究《西游記》,如今已是全國知名的《西游記》研究專家,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吳承恩詩文集箋校》、《吳承恩論稿》、《西游記人物畫傳》等,現在是淮安市《西游記》研究會會長。
為了將《西游記》與吳承恩研深研透,30年間,劉懷玉幾乎搜集遍了與之相關的所有資料,他的書房中,除了一尊吳承恩的頭像便是書,百分之七十以上與《西游記》和吳承恩相關。為了考據書中每一處典故、每一個有爭議的詞句,他常常閉門查閱海量資料。比如,《西游記》第二十六回中寫道“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傅……衣裳禳了,與他漿洗漿洗。”“禳”字在有些詞典中解釋為臟,但在淮安方言中這個字卻是“軟”的意思,如“這條扁擔太禳,擔不起”。
原來,舊時的淮安人所穿的衣服都要上漿,上漿就硬了穿著有型。衣服穿得時間久了就軟了,就得重新漿洗。而且“禳”這個詞只在淮安城區使用較為頻繁,調查方言的人甚至認為離開淮安北面30里以外就不這么講了。
《西游記》在世人眼中是一部內容龐雜的作品,融合了大量關于釋、道、儒的思想和內容,既讓釋、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百態,還不時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令整部小說更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而劉懷玉認為,《西游記》值得深讀不僅如此,更在于它的隱喻意。“比如孫悟空尋找金箍棒的過程就隱喻著人生的深意。有才華的人只有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對孫悟空來說,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為匹配,正是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孫悟空正是依仗著這條鐵棒,大鬧天宮,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個令上界天仙驚心膽寒的齊天大圣的名頭,同時,也確保了一路坎坷危機重重的取經大業順利完成。”
劉懷玉很欣賞《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他認為,“孫悟空有情有義,如來佛祖將他壓在五行山下,受的是無間地獄的酷刑,是唐僧使他重獲自由。因此,他信守諾言,答應菩薩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后來唐僧氣走了悟空,當八戒激他回來前,他要先跳到水里把身上的妖氣洗掉,方可干干凈凈去見師傅。這個形象身上寄托了吳承恩對于天賦人權的完美理想。他死心塌地地保護唐僧取經,不僅僅是因為有金箍的約束,更重要的是這樣六個字——感恩、承諾、尊師。這有很現實的教育意義。”
除了研究《西游記》,劉懷玉還曾在我市的一些學校里講授關于《西游記》的選修課。在他的心里,作為吳承恩的故鄉人,淮安人從小接觸《西游記》的機會更多受到的影響也更大,我們理應多讀一讀《西游記》,并探尋其背后深層次的內涵。“《西游記》的內在意義很豐富,每個人去讀,都會讀出不一樣的體會。”
而他與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萊的忘年交更是令人稱道。據章金萊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西游記》播出后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西游記》藝術團專門到江蘇一帶進行座談、宣傳和演出。到了淮安縣演出時,章金萊在后臺見到了劉懷玉,劉懷玉送給他很多有關《西游記》的文獻史料,這些資料,章金萊一直保存到現在。
也是從那時起,章金萊希望了解西游文化,了解吳承恩傳奇的一生,弘揚猴王精神,并且隱約萌發了扮演吳承恩的想法。后來,中視協影視制作有限公司、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拍電視連續劇《吳承恩與<西游記>》,劉懷玉第一時間將消息告訴了章金萊,并且安排他與總制片人許明哲、導演闞衛平、總策劃鄒為瑞見面,圓了他扮演吳承恩的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陳民牛
蓮花齋里多雅風—“魅力老人”陳民牛小記
在歷史文化名城淮安,鎮淮樓東南側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原名忠孝街現叫縣東街。小巷雖小可名氣很大,因為那里有一座徐積孝祠和愛國將領關天培祠堂。關天培祠堂向東第四個門內,坐落著一個宅院,簡樸而深邃,清雅而幽靜,這就是蓮花齋。蓮花齋的主人是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被人稱為集“博學、有為、幸福”老人于一身的陳民牛。
1938年出生的陳民牛,78載歲月飽嘗了人生的苦甜酸辣。13歲時還和母親在家耕種13畝半地。是當時的章集小學校長高一賢三次上門動員,才讓他有幸插班三年級進了學堂。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冒尖,在淮安中學初中部畢業考取了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因家庭貧困而改上淮安師范學校,又因家庭貧困而中途輟學去南京小行生物制藥廠學習生產抗生素,后在淮安制藥廠當了三年文書,因三年自然災害藥廠停產,他被迫下放。后按照政策又回到淮安師范學校讀書,1964年畢業分配時,只分配三分之一人,他因成績突出,被分配到欽工中學教書。1966年,他因教學成績優異,被團縣委領導看中,調任席橋公社團委書記。在席橋公社工作,蹲點東邱大隊,把東邱搞成全省農業學大賽先進典型,大隊黨支部書記王保昌應國務院邀請,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1975年,他調任林集公社革委會副主任,主抓機關、知青、文教衛生工作,協助公社書記整治社風,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1979年底,他調進城,恢復創辦全國第二張縣報《淮安報》,他在第一副總編位置上,全力協助總編把報紙辦成黨的喉舌、人民的代言人。1984年,他從報社調出創辦縣級文聯,通過左聯右聯、上聯下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把整個文化界人士團得像一家人,文藝創作搞得紅紅火火。他先后培養、帶出省市乃至全國知名作者、作家數十人。
多個工作崗位的歷練,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文學創作和著書立傳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素材。從1976年開始他先后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新華日報》、《雨花》等全國200多家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傳記文學、隨筆等400余篇,150多萬字;在中國少兒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等10多個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碧血虎門》、《巾幗丹心》、《楓樹灣》,中短篇小說集《美人莊風情》、《鄉魂》、《鴛鴦被》,散文集《觀音柳》、《中國花卉神話》,傳記文學《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周恩來歷險記》等近30部專著,計380多萬字,其中《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兩書,被江蘇等數省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輔導教材發給小學二年級至初三人手一冊,論文《論西游記的主題理想性》等18篇作品在全國研討會上宣讀。他還用十多年時間,主編了新楚州叢書《壯麗東南第一州——楚州》、續集、再續集,計300多萬字,成為淮安歷史全書。他先后榮獲全國文學獎9次、省級獎11次;多次被市委授予“自學成才”、“優秀文學工作者”稱號;1994年又被江蘇省授予“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2005年被中國文藝家創作協會授予“中華當代杰出功勛名人”的光榮稱號。他在主持文聯工作期間,曾首創與中國、江蘇社科院文學所、南京師范大家、山東大學、中國未來學會等單位聯合召開過三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促進了吳承恩故居、劉鄂故居復建開放……填補了國家、國際四項空白。因此,他的名字已載入《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外名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18部全國性大辭典。近年來,他又參與主編《淮安市楚州區志》,約220萬字,即將付梓。
豐碩的創作成果,退休后對淮安文史集整理做出的突出貢獻,用“博學老人”稱呼陳民牛,一點也不為過。可他卻說,我雖然著述頗多,但夠不上博學。說我是幸福老人,可以算上一個。首先是五世同堂。陳老97歲的老母親還健在,而且生活還能自理。兄弟姐妹7個,他排行老大。照全家福時,總共有101口人參加,每年清明節和春節,全家大聯歡,他總要在飯店包個10多桌,兄弟姐妹兒孫齊聚一堂,天倫之樂,其樂無窮。
其次是弟兄姐妹及兒孫輩皆事業有成。女婿郭仕金日前已有多部作品出版;長孫女正在英國留學讀博;二女兒小孩江西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職上海航空公司,其他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有自己的事業。
特別是陳老夫妻倆歷經風雨,相濡以沫,從無芥蒂,已相伴55個春秋,目前,他正在整理自己和老伴的金婚紀念冊。
五世同堂,夫妻金婚,兒孫繞膝,78歲老人回到家里還有媽媽喊,這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正如陳民牛的老朋友陸春桂老人“題作家陳民牛蓮花齋”詩贊:“罔川無俗韻,蓮節寶齋同;心著楚州賦,血寫虎門紅;文開一代秀,德耀百年榮;墨客何勤聚?陳公多雅風!這便是對蓮花齋主人最好的評價。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高年榮
高連榮簡要事跡
2010年3月,散文《老屋》榮獲第八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14年12月,又被評為特等獎,并入編《中國當代作家書畫代表作文庫》(2013年卷);
2010年10月,小說《最貧窮的人》、《王老師的退休生活》榮獲全國“小說選刊”首屆全國小說筆會小小說三等獎;
2011年4月,小說《選舉》榮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全國征文評比二等獎,并入編大型系列文獻《共和國建設檔案》一書;
2011年7月,散文“美麗的綠草蕩”獲2011年石膏山杯“我與自然”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2012年10月,入編《散文大系·抒情卷》,并榮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2012年9月,小說《夢想成真》榮獲第三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4年3月,小說《她》憑其實力和特色,入選“中國短篇小說年鑒”,并評為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
2015年4月,小說《看紙牌》榮獲第六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5年4月,散文“媽媽的愛”榮獲2015年“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金獎。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金礦
我只是一個傳說-記糟運博學老人金礦
                                                                              
       說實話,我對趙本山的徒弟小沈陽本來就沒有好感,總感到這個演員太有點青春態的做作表演,叫人看不到他真誠的人性本真。所以每每老妻在看電視時,只要小沈陽出場會有一種驚喜,非要強迫我去欣賞,我卻總是懶得怕看。沒有想到我在這里一邊打電腦碼字,卻聽到一首好歌,還就是這個小沈陽唱的,歌題叫“我只是一個傳說”,這首歌還不錯,有一點吸引力。
      我曾經進修過歌詞創作高函學校,喜愛經常搞一點歌詞創作,平時總想找一個好題材,想寫一首好歌詞。沒有想到這首歌詞的歌題就給我一個驚喜。小沈陽唱的有點快,帶點嘶喊,那是一種激情的通俗流行唱法,高亢中流淌著隨便,與我悠慢的音樂質感不太合拍,這樣我還就很難細聽清楚它的歌詞內容了。但聽到他唱歌的感覺,我總認為這首歌的結構與靈感與我所想象地沒有出格。
       寫這首歌詞,通常會采取第一人稱自述展示社會上一個小我。也就是說社會上所有的我都沒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一個我都不是社會的偉大人物。這樣每個人也就都是社會和自然的一個暫時傳說,都也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暫時過客,你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就不屬于你了。
       要說我要寫這首歌《我只是一個傳說》,也許也能會出點彩,我就要把這個傳說寫得很精彩,歌詞中的我應該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一個很有自尊心的人,一個很有事業心的人。之所以我能夠留下一個美麗的傳說,那“我”就是傳說中不平凡的人,傳說中的人多是了不起的人,因為能夠在民間傳說中留痕的人還不多,能留下一點痕跡就需要自己在生前爭取和努力,需要自己在生前發揮正能量,需要自己能夠為歷史做貢獻。
       傳說也是一種故事,只是屬于過去時的一種過往故事,是一種民間文化歷史的積淀,也是一種民間流傳傳奇故事的積淀,里面既有神奇性,也有傳奇性,更有故事性,也可能還有一種讓后人獵奇向往性,屬于民間文學范疇。傳說故事通常都比現實所敘述的故事還更要精彩,能夠在人們世代口語中流傳。之所以能稱之為傳說,也就是把主要的敘述版本經過好多人口語演繹,成為民間精彩的口頭傳說,這樣也就形成了傳說。精彩的就是“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中還必須要表現一個人物的主人翁,這里就是第一人稱的我,為什么說我只是一個傳說呢。這里我想到了歌詞構思者的處心積慮,可謂是動了一番腦筋。我只是一個傳說,里面的含義應該是多元的,其一是謙虛的自稱,說自己特別平凡,沒有什么特殊的業績,沒有功勞可以值得記載到功勞薄上,更沒有輝煌值得人們歌頌和敬仰,說得簡單一點,自己還稱不上是社會的名流,當然自己也就更不值得自我懸乎的炫耀了。
       就小地方而言,一個人能在一輩子有一個小名氣,不是那么默默無聞,為自己父母臉上爭光,為父老鄉親臉上爭光,能被村里人記得,不被人家說閑話,那就不錯了,我能在小地方留下口碑也算難得,傳說比這還要更深一層,意思是還要后來人記住你,所以只是一個傳說的很了不起的事,他說的這種傳說雖然只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傳說,也能值得讓一個村子人傳送故事的傳說,用鄉土話說你就是那個村幾代所公認的人物頭子了。
       確切地說傳說基本都是很美麗的,傳說也一定有一些很精彩的故事,傳說也一定有很精彩的亮點,如果能夠被后來人傳說著,說明你已經擁有了不止一代人的人氣。但如果按照中性的眼光看待,這里面還有另外的懸乎。就是壞人也可能會成為地方后來人口中的傳說。例如我們村里當年一個神偷,他的出名幾乎是百里方圓。記得我到運東的黃浦讀初中,就連那么小的少年同學都知道,說你金礦家就是神偷那個莊子。這就叫好事不出門,壞話傳千里。
      不過現在我也老了,雖然一生生活得很是艱苦而又坎坷,沒有想到人到晚年還收獲到一點好名聲,也成了一個鄉野的小知名人物,也可能會成了一個鄉野傳說人物。哈哈,是遠是近,都知道白馬湖水鄉有一個叫金礦的人物。近處的人多為我打抱不平,說這個人太委屈,滿腹的才華沒有用,一些肚里沒有貨的人都成了國家干部,他是球絲頭,不知道巴結人,到老了還是農字號。
       而遠路人知道我,說那個南閘有個收古唱的也算是奇人,要說收破布爛棉花還值幾個錢,這個古唱能值幾個窮錢。當然也有人知道我是淮安的文化藝術名人,有人在國外打工,看到中央臺國際頻道播放過我的電視。一個省級電視臺主任來采訪,當年一位鎮里要員不接待,當即要員就被電視臺主任一批駁,說你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官,不是因為有金礦,不是因為有南閘民歌,你請我來我還不愿意呢。像你這小官處處都有,像這金礦卻很難有,那位要員當時面子很難看,說如果你搞刁難,我們就到市領導人面前見,你以為這個官就派你做的。那個要員犯傻了,還是我拉了彎子。后來那官員還厚著臉皮要我在領導人面前為他說說好話。我說你有點拿我開心了,他卻很認真說你畢竟是文化名人啊。
        說實話,眼下我人已經花甲開外,心胸比前也寬闊多了,我不知道自己這些年是怎么過來的。要談經濟收入確實是窮得叮當響,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安逸舒服,自己還在激起晚年情感的澎湃,從事著南閘民歌的研究事業,從事著鄉土散文的寫作,這就叫在把自己當著一個傳說,也對自己進行晚年的鞭策。因為在今天這個天地基本沒有人再同我這傳說中人進行生活競爭和浮華搶奪,已經成為到了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應該說又到了枯木逢春季節,進入柳暗花明境界,這時反而讓我更平靜了。
        哎,“人生就是一個傳說”這句話倒很經典,時代、社會、家庭讓我失去太多太多,文化斷層人也是文化斷腸人,自己對不起自己的過去,對不起自己的青春,更對不起自己的人生,其實如果從年少時代或者年輕時代就定性現在的目標和方向的話,那種傳說也許就會更加精彩一點,也許就會進入一個比較理想的傳說界,特別是會把自己的人生內涵填補得更充實一點,哎,早歲哪知世事艱,一切都過去了,哎,在這遲到的客棧里只能小憩片刻,馬上還要起早趕路。我只是一個傳說,我更想是一個精彩的傳說。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有為老人候選人(4名)
1、姜培民
姜培民事跡材料
 
    今年70歲的姜培民,2006年從原南閘鎮副鎮長崗位上退下后,退而不休,先后擔任原南閘鎮老區促進會會長、原南閘鎮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原南閘鎮業余書法協會會長,還領頭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職務意味著責任,更意味著奉獻。在忠實履行每個職務的背后,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留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書寫著夕照黃昏霞滿天的頌歌。
傾力打造特色文化
    南閘在革命戰爭年代屬淮寶革命老區,這里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故事。姜培民退休后,主動挑起鎮老區促進會會長的重擔,把工作的一個側重點放在老區革命史料征集、老區干部信息聯絡、老區文化遺存搜集上。這幾年,他通過信函、走訪、查閱,搜集到好多關于老區昨天的故事,對新河頭戰斗的革命烈士事跡進行了重新走訪,通過尋訪,原在新河頭犧牲的張鵬興烈士親屬在烈士犧牲后66年找到了烈士殉難處,烈士親屬感激不已。他還征集到曾在南閘這片土地戰斗過的淮寶老戰士趙礦、屠珍、馬健、王錫文等同志的親歷資料,對白馬湖東北一帶的淮寶戰事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通過調查走訪,翻閱淮寶相關革命斗爭史料,確定新四軍淮寶縣對敵工作部遺址(南閘鎮柏莊村),了解到當年柏莊在我方工作的七十二堂官的傳說史話。
    姜培民曾做過文化站長,多年來一直關注家鄉的文化事業。南閘民歌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南閘民歌、南閘摜蛋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建設任重道遠。通過他的爭取,鎮里成立了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他擔任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從2010年3月份起,他帶領8名老同志四處征集白馬湖區域民歌文化、摜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漁村文化、餐飲文化、編織文化、老區文化等各種資料。近五年來,共征集到各種文本資料800多篇200多萬字,有史實、有紀實、有親歷、有傳說、有故事、有數據,內容豐富多彩,圖片1000多幅,對鄉野的舊日農耕殘存現象史料作了搶救性的收集。通過情感交流征集,不花錢征集到近百件傳統老物件,有些物件屬于鄉村現代文物。
姜培民帶領特色文化征集小組還配合淮安市白馬湖旅游開發總公司,編撰了20萬字的《白馬湖風情》文集,集白馬湖區域的傳說史話、地域風情、文化資源、生態風貌、習俗美食等資料,即將出版,可作為白馬湖文化旅游開發導讀。
助力黨委政府工作
    作為鎮老促會會長,姜培民經常組織老促會會員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所思所需所盼,收集社情民意,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姜培民廣泛搜集意見,幫助黨委排查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的表現,向黨委提了多條整改建議,推動了活動的開展。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社記者對該鎮的做法作了報道。在白馬湖保護性開發工程中,拆遷是難度較大的前期工作之一。姜培民主動請纓,做拆遷戶的思想工作。他帶領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組成的工作組,進駐柏莊村,向群眾宣傳白馬湖保護與開發的意義,宣傳相關拆遷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經過40天的工作,柏莊村330多戶的拆遷任圓滿完成,為白馬湖保護性開發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招商引資是促進老區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老促會會長,姜培民主動作為,積極參與。2014年他協助淮安柴米河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引進了供6000畝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育苗基地項目,為按時完成10萬盤的育苗任務,他協同鎮水利站抓緊為其配套新建了一座泵站。試運行時,因本地原有的一條電力線路電壓偏低,需要投資10多萬元迅速新架一條近一公里的高壓電路。為解決這一矛盾,姜培民多次向區老促會、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反映情況,請求抓緊協調解決。后經區活動辦結合“四風”整改,交辦給供電部門和地方政府限期解決,使項目如期完成。
盡力帶富一方百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為全村及鄰近村推進機插秧發揮了帶頭作用。
    密切聯系群眾、盡力帶富一方百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是江蘇省五星級合作社,是國家農業部表彰的優秀示范農機合作社。2014年,個人被評為淮安市優秀共產黨員,近五年,每年都獲得國家老區建設宣傳優秀獎。2016年,獲得淮安區老區發展促進會綜合一等獎。他帶富了一批農民,也帶活了水鄉新的生產模式。為此,大家都一致稱贊姜培民是農民合作社這一“新農民之家”的帶頭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姜培民就像一片晚霞, 正火一樣熊熊燃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顏正明
“只要有位就要有為”—記“有為老人”顏正明
  顏正明,今年79歲,1996年夏天從蘇嘴鎮農經助理崗位上退休。在他對自己的退休生活還沒作出詳細規劃之際,鎮黨委卻早已為他安排了“二次就業”崗位——鎮老齡委主任、鎮關工委主任、鎮老促會會長。
  一人兼三職,足見蘇嘴鎮黨委政府對他為人及能力的肯定。這看似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三個崗位,關系到地方黨委政府對老齡工作、老干部工作、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視程度。這些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工作氣魄、責任感,更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于這樣的寄望和重托,向來支持老顏工作的老伴和子女勸他回絕這份差事,“辛苦大半輩子,應該好好休息了”。然而,老顏卻掂出這份“差事”背后的意義。能有機會為全鎮老人和孩子們服務,他覺得是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和幸福。于是,他毫不猶豫挑起了擔子。
  20年來,他領導的鎮老齡委共辦理老年人優待證4800多本,占全鎮老年人口80%以上;每年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帶禮品慰問90歲以上老人、困難五保戶、殘疾老人、困難老人達160人次;對那些不孝順父母、不贍養父母的少數子女,老顏及同仁以“娘家人”身份上門反復做工作,確保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20年來,鎮老促會每年都能向各級政府、領導提合理化建議10條左右,條條都得到了落實和采納;老促會還堅持和農科站、獸醫站聯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每年散發科技資料1000份以上,為全鎮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科學致富。
  “一個貧困學生,如果因貧不能入學,這將會給他(她)的心靈造成終身陰影,甚至會毀了一生。如果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而不去幫,這是一種失職。”20年來,老顏把幫助貧困學生作為自己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內容,多方籌集助學款。老顏跑的單位共100多家,平均每年要跑30多趟,粗算一下,20年行程達15萬余里。
  這上百家門坎的進出,可不是件易事。老顏以對貧困學生的一片真情、一片愛心,不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至最終跑成。每年除夕,老顏家總是濟濟一堂,數十名貧困生聚在一起品嘗老顏為他們精心準備的年夜飯,這已經成了老顏家每年過除夕的慣例和獨特風景。
  “有心育才是前輩,矢志報國看后生”,這是清華大學學生曾杰贈送給蘇嘴關工委錦旗上的話。像這樣的錦旗在蘇嘴鎮關工委辦公室的墻壁上有20多面,感謝信更多,有近200封。它們記錄著顏正明扶困助學的感人事跡。
  20年來,老顏共籌集資金130余萬元,資助466個貧困生入學讀書,其中大學生78人,目前已畢業走上社會的345人。
時光荏苒、歲月無痕,一晃老顏在“二次就業”崗位上任職了近20年。20年中,老顏用他的實際行動和成績向全鎮人民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08年,他被評為“中國老區促進會優秀工作者”;2001年、2006年、2011年他三次被江蘇省文明辦、關工委評為先進工作者;2003年5月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05至2009年連續被淮安市文明辦、市關工委評為先進個人;2011年3月再次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12年被區文明委評為全區助人為樂道德模范;2012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志愿者;2013年3月被淮安市政府表彰為“五老”標兵;2014年入選“江蘇好人榜”……2014年,區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將其事跡編入《為了誰——周恩來家鄉的共產黨員》專題片,組織全區黨員干部進行學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張士旺
退休筆不閑 書寫正能量—記有為老人張士旺
2012年,張士旺從淮安醫院黨總支副書記職位上退下后,努力發揮自己寫作特長,為改善民生建言,為各業發展謳歌,為新人新事喝彩,為健康生活吶喊……2012年至2014年,他發表各類題材文章110余篇,既豐富了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又為傳遞社會正能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士旺1972年底從農村入伍,在部隊先后擔任過連隊報道員、團政治處新聞干事、軍政治部宣傳干事、團宣傳股長等職,1988年轉業至區醫院。他在部隊從事新聞報道工作7年,平均每年見報百篇以上稿件,因成績顯著,兩次榮立三等功。轉業到地方工作后,他筆耕不輟,堅持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每年發表文章幾十篇,先后有30余篇文章獲省、市、區級獎。2000年夏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秋的遐想》。2004年兼任為期三年的《人民醫師報》駐地記者,2010年成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由于他勤奮好學,勤于筆耕,1999年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于“自學成才”先進個人稱號。
    張士旺退休后,常有些單位和個人找他幫助寫新聞報道、論文、事跡材料,他不僅熱情接受,而且踏實采訪,認真構思寫作。2012年6月,區黨史工委在編著《中國共產黨淮安市淮安區歷史》第二卷(1949、10-1978、12)時,因時間緊、任務重,加之人手不夠,便約請張士旺參與編寫。他接受任務后,不論寒冬還是酷暑,經常去區檔案館查閱資料。為準確表述本地當時一些有影響的事件和運動,他還走訪了一些退離休老領導、老同志。他白天忙于走訪、查閱,晚上夜深人靜時構思、寫作,在黨史工委同志指導幫助下,他獨立完成了該書第8至10章的編寫,并參與了全書編校工作,使該書于2014年6月順利出版。
    張士旺認為,“要寫文章,必須學習。”退休后學習的機會相應少了,為了增強寫作“內功”和敏感度,他自費訂閱了幾份報紙,堅持天天讀報,每晚央視《新聞聯播》是他的必看節目。一有空閑,他還經常跑新華書店閱讀精品。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題材廣泛,不但具有可讀性,而且具有一定知識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在全國上下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以及解決“四風”問題時,他主動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撰寫出多篇文章,其中《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遏制奢侈淫逸之風》、《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永遠繼承》等文章分別被新聞媒體采用,在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張士旺積極參加各級舉辦的有意義的征文活動,以手中的筆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013年6月,為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區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淮安區報》聯合開展了為時半年的“走進美麗鄉村”征文活動。他不但參與區有關部門組織的新農村采風活動,還自己跑了幾個鄉鎮,去感受新農村建設成就,采寫多篇文章,其中《重游范集》被兩家刊物采用,《淮安鄉村美如畫》不但被國家級《當代游記散文大典》刊發,而且被評為本次征文一等獎。2014年初,區文廣新局及文聯聯合舉辦“我身邊的小康”征文活動,他撰寫的《生態和諧美家園》一稿獲“文學組”二等獎。2014年4月,區老干局為配合全區黨的群眾路線觀教育活動,在全區退離休干部中開展“我的群眾路線觀”征文活動,他又以《要善于為民做主》一文獲得一等獎。
    張士旺還注意利用自身文學及某些專業知識面相對廣些的優勢,適時寫一些科普文章在新聞媒體發表,以增長人們知識,培養人們健康向上生活情趣,養成良好文明生活行為和方式。他撰寫并發表的《五星紅旗趣話》、《中秋說月》、《閑話重陽節》、《宴席漫談》、《古今女子時尚審美趣談》、《“世界艾滋病日”說艾滋病》等文章,或豐富人們知識視野,或增強人們節儉意識,或提醒人們培養良好文明生活方式,或增強人們自我保健健身防病意識,總之,讓人讀后有所受益。
    張士旺同志基本沒什么特別嗜好,只是繾綣手中的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不動筆,都會有那種“晝無為,夜難寐”的感覺。他喜歡旅游,在各級報刊發表過多篇游記。其中,游覽我區新建景點古城墻遺址公園的《逛老城墻》一文還被《淮海晚報》評為“人在旅途”征文三等獎。
張士旺同志說,我們生活在富足、文明、祥和的今天,應該感恩,感謝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感謝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我要在有生之年奮筆疾書頌盛世,筆耕不輟助推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不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邵景元
關于邵景元“事跡材料”
一、該同志一貫注重學習,知識廣博,尤在文史哲及軍事方面。
1963年高校中文系畢業,先后就職于縣中高中部、縣委及縣人武部報道組、淮城鎮人武部、縣文教局、縣黨史工委、縣交通局等單位,并隨同領導于鄉鎮和工廠蹲點,總結工作經驗。社會兼職有省、市、區有關學會、協會、研究會理事、會員,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中共黨員,公務員,正局職級,副編審職稱。
二、該同志善于思索,筆耕不輟,奉獻不停。
1.退休16年一直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揮余熱”。主要從事文字工作,主編《簡訊》內刊。
2.前兩年烈士陵園新建資料陣列室,他做了大量的整理、編寫和設置工作,從“前言”、“結束語”到分室簡介和烈士簡介的文字撰寫。同時,經他積極努力和堅持,使有關部門接受了一個“突破”,即淮安區的烈士排列從鴉片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關天培開始,還有周阮江顏“辛亥四烈”。從而在時間起點上和人物份量上明顯早于高于兄弟縣區,與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同步。同時,還為陵園撰寫了《祭先烈文》,刻石于照壁上。此文在《江蘇地方志》上作了“編者按”予以轉載。最近,因陵園體制上升,他又參與從全市角度改寫了《祭先烈文》。他還將新建陳列室資料寫成綜合性文稿,于《淮安區報》上整版發表。
3.今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他成了一個“忙人”。先后有省、市、區宣傳、黨史、老促會、新四軍研究會等單位邀約、征稿、座談,接受電視臺采訪。最近,省、市電視臺三次對他進行現場采訪、錄音、攝影(車橋、茭陵),做“新聞”和“歷史回憶”節目。市電視臺已播了一次。該同志發揚情況熟、資料多、能寫作的優勢,已為紀念活動發出十多篇大小文稿,區報已登了《活躍在運河線上的林集交通站》、《“革命母親”和她的兒女們》等篇。最近,他應“征文”所約,寫就了《立體式學術型動態性的“車橋戰役效應”》、《遲到的烈士陵園,難產的德育基地——大胡莊戰斗暨大胡莊烈士陵園回顧》。前日,區老促會邀約他撰寫抗戰期間淮安的統戰工作,他當然不會拒絕。
三、歷次受到上級部門嘉獎。
1.于縣黨史工委主任任上,單位被評為省先進單位,個人亦為省先進個人。
2.曾四次被評為縣“優秀知識分子”,一次為縣“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退休后因政策規定不再受評)。  
3.退休前各類“小紅本”一大摞,無須冗贅。
四、結合工作撰著頗豐,為文求新,成果明顯。
1.主編《淮安黨史資料》1-7輯,及《概述》、《大事記》、《縣委書記鄒屏工作筆記》等,為地方黨史工作打下基礎。
2.主編革命故事集《魚水情》。該書書名系鄧穎超親筆題寫,因內容與形式俱佳,二次出版發行。最近,市、區黨史部門因各人收藏皆為孤本,難舍出手,不得以對該書作“掃描”復制,以配合紀念活動。
3.撰著40萬字的正式出版物《求真集》(以論文為主。近百篇論文于省級以上或高校刊物發表,15篇獲省級一、二等獎)。
①關于周恩來“求真意識”論文獲市“五個一工程獎”。論文被收入紅旗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總理周恩來》中卷哲學思想編,《人民日報》評述此書為“大型資料工具書”。
②所撰周恩來自我教育的“特征”、“途徑”、“哲學思想基礎”系列專題論文發表后甚受學界好評,被收入《周恩來教育思想研究》一書。
③“陳治平現象”的提出和探研,填補了中共歷史人物研究的空白。《省委書記——叛徒——烈士?》一文發表于《炎黃春秋》,有四川、貴州、浙江、河南、吉林等十多個省報副刊摘轉。江蘇省黨史工委也隨之在《世紀風采》上發表我的存稿,篇名為《中共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
④《“張達事件”始末》發表于《民主與法制》,被省志辦指定收在《淮安市志》附錄上。該文后獲得檢察文學“金獎”。
⑤為紀念建國40、60周年,撰《淮安革命斗爭史碑記》、《祭先烈文》,分別石刻于烈士陵園亭碑和照壁上。碑文以淮安(市)委、政府及淮安(區)委、政府名義鐫立。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220

主題

725

帖子

9734

積分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積分
9734
菜籽
18945 粒
銅錢
120686 枚

白羊座

7
發表于 2018-8-2 09:28:26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博學老人候選人(4名)

1、劉懷玉
西游人生—記博學老人劉懷玉

    “去西天取經并不是唐僧的主意,而是唐太宗的需求。唐僧以臣子的身份替唐太宗去取經。如果說得通俗點,唐僧是唐太宗的打工仔,而孫悟空等又是唐僧的打工仔。”8月15日下午3點,淮安市民講壇如常開講,在近2個小時的時間里,74歲的劉懷玉以通俗詼諧的語言與趕來聽課的市民們分享了他心中的西游故事。
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的劉懷玉曾任淮安縣(現淮安區)文化局副局長,業余時間都花在了文學和歷史研究工作上,尤其是明清小說和淮安地方文史交叉的部分。30年前,他開始著手研究《西游記》,如今已是全國知名的《西游記》研究專家,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吳承恩詩文集箋校》、《吳承恩論稿》、《西游記人物畫傳》等,現在是淮安市《西游記》研究會會長。
為了將《西游記》與吳承恩研深研透,30年間,劉懷玉幾乎搜集遍了與之相關的所有資料,他的書房中,除了一尊吳承恩的頭像便是書,百分之七十以上與《西游記》和吳承恩相關。為了考據書中每一處典故、每一個有爭議的詞句,他常常閉門查閱海量資料。比如,《西游記》第二十六回中寫道“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傅……衣裳禳了,與他漿洗漿洗。”“禳”字在有些詞典中解釋為臟,但在淮安方言中這個字卻是“軟”的意思,如“這條扁擔太禳,擔不起”。
原來,舊時的淮安人所穿的衣服都要上漿,上漿就硬了穿著有型。衣服穿得時間久了就軟了,就得重新漿洗。而且“禳”這個詞只在淮安城區使用較為頻繁,調查方言的人甚至認為離開淮安北面30里以外就不這么講了。
《西游記》在世人眼中是一部內容龐雜的作品,融合了大量關于釋、道、儒的思想和內容,既讓釋、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百態,還不時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令整部小說更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而劉懷玉認為,《西游記》值得深讀不僅如此,更在于它的隱喻意。“比如孫悟空尋找金箍棒的過程就隱喻著人生的深意。有才華的人只有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對孫悟空來說,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為匹配,正是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孫悟空正是依仗著這條鐵棒,大鬧天宮,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個令上界天仙驚心膽寒的齊天大圣的名頭,同時,也確保了一路坎坷危機重重的取經大業順利完成。”
劉懷玉很欣賞《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他認為,“孫悟空有情有義,如來佛祖將他壓在五行山下,受的是無間地獄的酷刑,是唐僧使他重獲自由。因此,他信守諾言,答應菩薩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后來唐僧氣走了悟空,當八戒激他回來前,他要先跳到水里把身上的妖氣洗掉,方可干干凈凈去見師傅。這個形象身上寄托了吳承恩對于天賦人權的完美理想。他死心塌地地保護唐僧取經,不僅僅是因為有金箍的約束,更重要的是這樣六個字——感恩、承諾、尊師。這有很現實的教育意義。”
除了研究《西游記》,劉懷玉還曾在我市的一些學校里講授關于《西游記》的選修課。在他的心里,作為吳承恩的故鄉人,淮安人從小接觸《西游記》的機會更多受到的影響也更大,我們理應多讀一讀《西游記》,并探尋其背后深層次的內涵。“《西游記》的內在意義很豐富,每個人去讀,都會讀出不一樣的體會。”
而他與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萊的忘年交更是令人稱道。據章金萊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西游記》播出后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西游記》藝術團專門到江蘇一帶進行座談、宣傳和演出。到了淮安縣演出時,章金萊在后臺見到了劉懷玉,劉懷玉送給他很多有關《西游記》的文獻史料,這些資料,章金萊一直保存到現在。
也是從那時起,章金萊希望了解西游文化,了解吳承恩傳奇的一生,弘揚猴王精神,并且隱約萌發了扮演吳承恩的想法。后來,中視協影視制作有限公司、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拍電視連續劇《吳承恩與<西游記>》,劉懷玉第一時間將消息告訴了章金萊,并且安排他與總制片人許明哲、導演闞衛平、總策劃鄒為瑞見面,圓了他扮演吳承恩的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陳民牛
蓮花齋里多雅風—“魅力老人”陳民牛小記

在歷史文化名城淮安,鎮淮樓東南側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原名忠孝街現叫縣東街。小巷雖小可名氣很大,因為那里有一座徐積孝祠和愛國將領關天培祠堂。關天培祠堂向東第四個門內,坐落著一個宅院,簡樸而深邃,清雅而幽靜,這就是蓮花齋。蓮花齋的主人是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被人稱為集“博學、有為、幸福”老人于一身的陳民牛。
1938年出生的陳民牛,78載歲月飽嘗了人生的苦甜酸辣。13歲時還和母親在家耕種13畝半地。是當時的章集小學校長高一賢三次上門動員,才讓他有幸插班三年級進了學堂。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冒尖,在淮安中學初中部畢業考取了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因家庭貧困而改上淮安師范學校,又因家庭貧困而中途輟學去南京小行生物制藥廠學習生產抗生素,后在淮安制藥廠當了三年文書,因三年自然災害藥廠停產,他被迫下放。后按照政策又回到淮安師范學校讀書,1964年畢業分配時,只分配三分之一人,他因成績突出,被分配到欽工中學教書。1966年,他因教學成績優異,被團縣委領導看中,調任席橋公社團委書記。在席橋公社工作,蹲點東邱大隊,把東邱搞成全省農業學大賽先進典型,大隊黨支部書記王保昌應國務院邀請,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1975年,他調任林集公社革委會副主任,主抓機關、知青、文教衛生工作,協助公社書記整治社風,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1979年底,他調進城,恢復創辦全國第二張縣報《淮安報》,他在第一副總編位置上,全力協助總編把報紙辦成黨的喉舌、人民的代言人。1984年,他從報社調出創辦縣級文聯,通過左聯右聯、上聯下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把整個文化界人士團得像一家人,文藝創作搞得紅紅火火。他先后培養、帶出省市乃至全國知名作者、作家數十人。
多個工作崗位的歷練,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文學創作和著書立傳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素材。從1976年開始他先后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新華日報》、《雨花》等全國200多家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傳記文學、隨筆等400余篇,150多萬字;在中國少兒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等10多個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碧血虎門》、《巾幗丹心》、《楓樹灣》,中短篇小說集《美人莊風情》、《鄉魂》、《鴛鴦被》,散文集《觀音柳》、《中國花卉神話》,傳記文學《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周恩來歷險記》等近30部專著,計380多萬字,其中《童年周恩來》、《少年周恩來》兩書,被江蘇等數省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輔導教材發給小學二年級至初三人手一冊,論文《論西游記的主題理想性》等18篇作品在全國研討會上宣讀。他還用十多年時間,主編了新楚州叢書《壯麗東南第一州——楚州》、續集、再續集,計300多萬字,成為淮安歷史全書。他先后榮獲全國文學獎9次、省級獎11次;多次被市委授予“自學成才”、“優秀文學工作者”稱號;1994年又被江蘇省授予“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2005年被中國文藝家創作協會授予“中華當代杰出功勛名人”的光榮稱號。他在主持文聯工作期間,曾首創與中國、江蘇社科院文學所、南京師范大家、山東大學、中國未來學會等單位聯合召開過三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促進了吳承恩故居、劉鄂故居復建開放……填補了國家、國際四項空白。因此,他的名字已載入《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外名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18部全國性大辭典。近年來,他又參與主編《淮安市楚州區志》,約220萬字,即將付梓。
豐碩的創作成果,退休后對淮安文史集整理做出的突出貢獻,用“博學老人”稱呼陳民牛,一點也不為過。可他卻說,我雖然著述頗多,但夠不上博學。說我是幸福老人,可以算上一個。首先是五世同堂。陳老97歲的老母親還健在,而且生活還能自理。兄弟姐妹7個,他排行老大。照全家福時,總共有101口人參加,每年清明節和春節,全家大聯歡,他總要在飯店包個10多桌,兄弟姐妹兒孫齊聚一堂,天倫之樂,其樂無窮。
其次是弟兄姐妹及兒孫輩皆事業有成。女婿郭仕金日前已有多部作品出版;長孫女正在英國留學讀博;二女兒小孩江西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職上海航空公司,其他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有自己的事業。
特別是陳老夫妻倆歷經風雨,相濡以沫,從無芥蒂,已相伴55個春秋,目前,他正在整理自己和老伴的金婚紀念冊。
五世同堂,夫妻金婚,兒孫繞膝,78歲老人回到家里還有媽媽喊,這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正如陳民牛的老朋友陸春桂老人“題作家陳民牛蓮花齋”詩贊:“罔川無俗韻,蓮節寶齋同;心著楚州賦,血寫虎門紅;文開一代秀,德耀百年榮;墨客何勤聚?陳公多雅風!這便是對蓮花齋主人最好的評價。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高年榮
高連榮簡要事跡

2010年3月,散文《老屋》榮獲第八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14年12月,又被評為特等獎,并入編《中國當代作家書畫代表作文庫》(2013年卷);
2010年10月,小說《最貧窮的人》、《王老師的退休生活》榮獲全國“小說選刊”首屆全國小說筆會小小說三等獎;
2011年4月,小說《選舉》榮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全國征文評比二等獎,并入編大型系列文獻《共和國建設檔案》一書;
2011年7月,散文“美麗的綠草蕩”獲2011年石膏山杯“我與自然”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2012年10月,入編《散文大系·抒情卷》,并榮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2012年9月,小說《夢想成真》榮獲第三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4年3月,小說《她》憑其實力和特色,入選“中國短篇小說年鑒”,并評為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
2015年4月,小說《看紙牌》榮獲第六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
2015年4月,散文“媽媽的愛”榮獲2015年“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金獎。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金礦
我只是一個傳說-記糟運博學老人金礦
                                                                              
       說實話,我對趙本山的徒弟小沈陽本來就沒有好感,總感到這個演員太有點青春態的做作表演,叫人看不到他真誠的人性本真。所以每每老妻在看電視時,只要小沈陽出場會有一種驚喜,非要強迫我去欣賞,我卻總是懶得怕看。沒有想到我在這里一邊打電腦碼字,卻聽到一首好歌,還就是這個小沈陽唱的,歌題叫“我只是一個傳說”,這首歌還不錯,有一點吸引力。
      我曾經進修過歌詞創作高函學校,喜愛經常搞一點歌詞創作,平時總想找一個好題材,想寫一首好歌詞。沒有想到這首歌詞的歌題就給我一個驚喜。小沈陽唱的有點快,帶點嘶喊,那是一種激情的通俗流行唱法,高亢中流淌著隨便,與我悠慢的音樂質感不太合拍,這樣我還就很難細聽清楚它的歌詞內容了。但聽到他唱歌的感覺,我總認為這首歌的結構與靈感與我所想象地沒有出格。
       寫這首歌詞,通常會采取第一人稱自述展示社會上一個小我。也就是說社會上所有的我都沒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一個我都不是社會的偉大人物。這樣每個人也就都是社會和自然的一個暫時傳說,都也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暫時過客,你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就不屬于你了。
       要說我要寫這首歌《我只是一個傳說》,也許也能會出點彩,我就要把這個傳說寫得很精彩,歌詞中的我應該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一個很有自尊心的人,一個很有事業心的人。之所以我能夠留下一個美麗的傳說,那“我”就是傳說中不平凡的人,傳說中的人多是了不起的人,因為能夠在民間傳說中留痕的人還不多,能留下一點痕跡就需要自己在生前爭取和努力,需要自己在生前發揮正能量,需要自己能夠為歷史做貢獻。
       傳說也是一種故事,只是屬于過去時的一種過往故事,是一種民間文化歷史的積淀,也是一種民間流傳傳奇故事的積淀,里面既有神奇性,也有傳奇性,更有故事性,也可能還有一種讓后人獵奇向往性,屬于民間文學范疇。傳說故事通常都比現實所敘述的故事還更要精彩,能夠在人們世代口語中流傳。之所以能稱之為傳說,也就是把主要的敘述版本經過好多人口語演繹,成為民間精彩的口頭傳說,這樣也就形成了傳說。精彩的就是“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中還必須要表現一個人物的主人翁,這里就是第一人稱的我,為什么說我只是一個傳說呢。這里我想到了歌詞構思者的處心積慮,可謂是動了一番腦筋。我只是一個傳說,里面的含義應該是多元的,其一是謙虛的自稱,說自己特別平凡,沒有什么特殊的業績,沒有功勞可以值得記載到功勞薄上,更沒有輝煌值得人們歌頌和敬仰,說得簡單一點,自己還稱不上是社會的名流,當然自己也就更不值得自我懸乎的炫耀了。
       就小地方而言,一個人能在一輩子有一個小名氣,不是那么默默無聞,為自己父母臉上爭光,為父老鄉親臉上爭光,能被村里人記得,不被人家說閑話,那就不錯了,我能在小地方留下口碑也算難得,傳說比這還要更深一層,意思是還要后來人記住你,所以只是一個傳說的很了不起的事,他說的這種傳說雖然只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傳說,也能值得讓一個村子人傳送故事的傳說,用鄉土話說你就是那個村幾代所公認的人物頭子了。
       確切地說傳說基本都是很美麗的,傳說也一定有一些很精彩的故事,傳說也一定有很精彩的亮點,如果能夠被后來人傳說著,說明你已經擁有了不止一代人的人氣。但如果按照中性的眼光看待,這里面還有另外的懸乎。就是壞人也可能會成為地方后來人口中的傳說。例如我們村里當年一個神偷,他的出名幾乎是百里方圓。記得我到運東的黃浦讀初中,就連那么小的少年同學都知道,說你金礦家就是神偷那個莊子。這就叫好事不出門,壞話傳千里。
      不過現在我也老了,雖然一生生活得很是艱苦而又坎坷,沒有想到人到晚年還收獲到一點好名聲,也成了一個鄉野的小知名人物,也可能會成了一個鄉野傳說人物。哈哈,是遠是近,都知道白馬湖水鄉有一個叫金礦的人物。近處的人多為我打抱不平,說這個人太委屈,滿腹的才華沒有用,一些肚里沒有貨的人都成了國家干部,他是球絲頭,不知道巴結人,到老了還是農字號。
       而遠路人知道我,說那個南閘有個收古唱的也算是奇人,要說收破布爛棉花還值幾個錢,這個古唱能值幾個窮錢。當然也有人知道我是淮安的文化藝術名人,有人在國外打工,看到中央臺國際頻道播放過我的電視。一個省級電視臺主任來采訪,當年一位鎮里要員不接待,當即要員就被電視臺主任一批駁,說你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官,不是因為有金礦,不是因為有南閘民歌,你請我來我還不愿意呢。像你這小官處處都有,像這金礦卻很難有,那位要員當時面子很難看,說如果你搞刁難,我們就到市領導人面前見,你以為這個官就派你做的。那個要員犯傻了,還是我拉了彎子。后來那官員還厚著臉皮要我在領導人面前為他說說好話。我說你有點拿我開心了,他卻很認真說你畢竟是文化名人啊。
        說實話,眼下我人已經花甲開外,心胸比前也寬闊多了,我不知道自己這些年是怎么過來的。要談經濟收入確實是窮得叮當響,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安逸舒服,自己還在激起晚年情感的澎湃,從事著南閘民歌的研究事業,從事著鄉土散文的寫作,這就叫在把自己當著一個傳說,也對自己進行晚年的鞭策。因為在今天這個天地基本沒有人再同我這傳說中人進行生活競爭和浮華搶奪,已經成為到了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應該說又到了枯木逢春季節,進入柳暗花明境界,這時反而讓我更平靜了。
        哎,“人生就是一個傳說”這句話倒很經典,時代、社會、家庭讓我失去太多太多,文化斷層人也是文化斷腸人,自己對不起自己的過去,對不起自己的青春,更對不起自己的人生,其實如果從年少時代或者年輕時代就定性現在的目標和方向的話,那種傳說也許就會更加精彩一點,也許就會進入一個比較理想的傳說界,特別是會把自己的人生內涵填補得更充實一點,哎,早歲哪知世事艱,一切都過去了,哎,在這遲到的客棧里只能小憩片刻,馬上還要起早趕路。我只是一個傳說,我更想是一個精彩的傳說。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有為老人候選人(4名)
1、姜培民
姜培民事跡材料
 
今年70歲的姜培民,2006年從原南閘鎮副鎮長崗位上退下后,退而不休,先后擔任原南閘鎮老區促進會會長、原南閘鎮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原南閘鎮業余書法協會會長,還領頭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職務意味著責任,更意味著奉獻。在忠實履行每個職務的背后,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留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書寫著夕照黃昏霞滿天的頌歌。
傾力打造特色文化
南閘在革命戰爭年代屬淮寶革命老區,這里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故事。姜培民退休后,主動挑起鎮老區促進會會長的重擔,把工作的一個側重點放在老區革命史料征集、老區干部信息聯絡、老區文化遺存搜集上。這幾年,他通過信函、走訪、查閱,搜集到好多關于老區昨天的故事,對新河頭戰斗的革命烈士事跡進行了重新走訪,通過尋訪,原在新河頭犧牲的張鵬興烈士親屬在烈士犧牲后66年找到了烈士殉難處,烈士親屬感激不已。他還征集到曾在南閘這片土地戰斗過的淮寶老戰士趙礦、屠珍、馬健、王錫文等同志的親歷資料,對白馬湖東北一帶的淮寶戰事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通過調查走訪,翻閱淮寶相關革命斗爭史料,確定新四軍淮寶縣對敵工作部遺址(南閘鎮柏莊村),了解到當年柏莊在我方工作的七十二堂官的傳說史話。
姜培民曾做過文化站長,多年來一直關注家鄉的文化事業。南閘民歌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南閘民歌、南閘摜蛋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建設任重道遠。通過他的爭取,鎮里成立了特色文化征集領導小組,他擔任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從2010年3月份起,他帶領8名老同志四處征集白馬湖區域民歌文化、摜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漁村文化、餐飲文化、編織文化、老區文化等各種資料。近五年來,共征集到各種文本資料800多篇200多萬字,有史實、有紀實、有親歷、有傳說、有故事、有數據,內容豐富多彩,圖片1000多幅,對鄉野的舊日農耕殘存現象史料作了搶救性的收集。通過情感交流征集,不花錢征集到近百件傳統老物件,有些物件屬于鄉村現代文物。
姜培民帶領特色文化征集小組還配合淮安市白馬湖旅游開發總公司,編撰了20萬字的《白馬湖風情》文集,集白馬湖區域的傳說史話、地域風情、文化資源、生態風貌、習俗美食等資料,即將出版,可作為白馬湖文化旅游開發導讀。
助力黨委政府工作
作為鎮老促會會長,姜培民經常組織老促會會員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所思所需所盼,收集社情民意,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姜培民廣泛搜集意見,幫助黨委排查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的表現,向黨委提了多條整改建議,推動了活動的開展。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社記者對該鎮的做法作了報道。在白馬湖保護性開發工程中,拆遷是難度較大的前期工作之一。姜培民主動請纓,做拆遷戶的思想工作。他帶領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組成的工作組,進駐柏莊村,向群眾宣傳白馬湖保護與開發的意義,宣傳相關拆遷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經過40天的工作,柏莊村330多戶的拆遷任圓滿完成,為白馬湖保護性開發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招商引資是促進老區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老促會會長,姜培民主動作為,積極參與。2014年他協助淮安柴米河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引進了供6000畝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育苗基地項目,為按時完成10萬盤的育苗任務,他協同鎮水利站抓緊為其配套新建了一座泵站。試運行時,因本地原有的一條電力線路電壓偏低,需要投資10多萬元迅速新架一條近一公里的高壓電路。為解決這一矛盾,姜培民多次向區老促會、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反映情況,請求抓緊協調解決。后經區活動辦結合“四風”整改,交辦給供電部門和地方政府限期解決,使項目如期完成。
盡力帶富一方百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為全村及鄰近村推進機插秧發揮了帶頭作用。
密切聯系群眾、盡力帶富一方百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農民掌握現代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幾年農業部門號召推廣機插秧,好多農民都圖省事都選擇拋秧,退休后的姜培民帶頭組織了一批年輕干部和農業科技骨干,于2006年3月創辦了南埔農機合作社。是江蘇省五星級合作社,是國家農業部表彰的優秀示范農機合作社。2014年,個人被評為淮安市優秀共產黨員,近五年,每年都獲得國家老區建設宣傳優秀獎。2016年,獲得淮安區老區發展促進會綜合一等獎。他帶富了一批農民,也帶活了水鄉新的生產模式。為此,大家都一致稱贊姜培民是農民合作社這一“新農民之家”的帶頭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姜培民就像一片晚霞, 正火一樣熊熊燃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2、顏正明
“只要有位就要有為”—記“有為老人”顏正明

  顏正明,今年79歲,1996年夏天從蘇嘴鎮農經助理崗位上退休。在他對自己的退休生活還沒作出詳細規劃之際,鎮黨委卻早已為他安排了“二次就業”崗位——鎮老齡委主任、鎮關工委主任、鎮老促會會長。
  一人兼三職,足見蘇嘴鎮黨委政府對他為人及能力的肯定。這看似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三個崗位,關系到地方黨委政府對老齡工作、老干部工作、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視程度。這些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工作氣魄、責任感,更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于這樣的寄望和重托,向來支持老顏工作的老伴和子女勸他回絕這份差事,“辛苦大半輩子,應該好好休息了”。然而,老顏卻掂出這份“差事”背后的意義。能有機會為全鎮老人和孩子們服務,他覺得是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和幸福。于是,他毫不猶豫挑起了擔子。
  20年來,他領導的鎮老齡委共辦理老年人優待證4800多本,占全鎮老年人口80%以上;每年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帶禮品慰問90歲以上老人、困難五保戶、殘疾老人、困難老人達160人次;對那些不孝順父母、不贍養父母的少數子女,老顏及同仁以“娘家人”身份上門反復做工作,確保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20年來,鎮老促會每年都能向各級政府、領導提合理化建議10條左右,條條都得到了落實和采納;老促會還堅持和農科站、獸醫站聯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每年散發科技資料1000份以上,為全鎮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科學致富。
  “一個貧困學生,如果因貧不能入學,這將會給他(她)的心靈造成終身陰影,甚至會毀了一生。如果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而不去幫,這是一種失職。”20年來,老顏把幫助貧困學生作為自己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內容,多方籌集助學款。老顏跑的單位共100多家,平均每年要跑30多趟,粗算一下,20年行程達15萬余里。
  這上百家門坎的進出,可不是件易事。老顏以對貧困學生的一片真情、一片愛心,不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至最終跑成。每年除夕,老顏家總是濟濟一堂,數十名貧困生聚在一起品嘗老顏為他們精心準備的年夜飯,這已經成了老顏家每年過除夕的慣例和獨特風景。
  “有心育才是前輩,矢志報國看后生”,這是清華大學學生曾杰贈送給蘇嘴關工委錦旗上的話。像這樣的錦旗在蘇嘴鎮關工委辦公室的墻壁上有20多面,感謝信更多,有近200封。它們記錄著顏正明扶困助學的感人事跡。
  20年來,老顏共籌集資金130余萬元,資助466個貧困生入學讀書,其中大學生78人,目前已畢業走上社會的345人。
時光荏苒、歲月無痕,一晃老顏在“二次就業”崗位上任職了近20年。20年中,老顏用他的實際行動和成績向全鎮人民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08年,他被評為“中國老區促進會優秀工作者”;2001年、2006年、2011年他三次被江蘇省文明辦、關工委評為先進工作者;2003年5月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05至2009年連續被淮安市文明辦、市關工委評為先進個人;2011年3月再次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12年被區文明委評為全區助人為樂道德模范;2012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志愿者;2013年3月被淮安市政府表彰為“五老”標兵;2014年入選“江蘇好人榜”……2014年,區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將其事跡編入《為了誰——周恩來家鄉的共產黨員》專題片,組織全區黨員干部進行學習。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3、張士旺
退休筆不閑 書寫正能量—記有為老人張士旺

2012年,張士旺從淮安醫院黨總支副書記職位上退下后,努力發揮自己寫作特長,為改善民生建言,為各業發展謳歌,為新人新事喝彩,為健康生活吶喊……2012年至2014年,他發表各類題材文章110余篇,既豐富了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又為傳遞社會正能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士旺1972年底從農村入伍,在部隊先后擔任過連隊報道員、團政治處新聞干事、軍政治部宣傳干事、團宣傳股長等職,1988年轉業至區醫院。他在部隊從事新聞報道工作7年,平均每年見報百篇以上稿件,因成績顯著,兩次榮立三等功。轉業到地方工作后,他筆耕不輟,堅持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每年發表文章幾十篇,先后有30余篇文章獲省、市、區級獎。2000年夏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秋的遐想》。2004年兼任為期三年的《人民醫師報》駐地記者,2010年成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由于他勤奮好學,勤于筆耕,1999年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于“自學成才”先進個人稱號。
    張士旺退休后,常有些單位和個人找他幫助寫新聞報道、論文、事跡材料,他不僅熱情接受,而且踏實采訪,認真構思寫作。2012年6月,區黨史工委在編著《中國共產黨淮安市淮安區歷史》第二卷(1949、10-1978、12)時,因時間緊、任務重,加之人手不夠,便約請張士旺參與編寫。他接受任務后,不論寒冬還是酷暑,經常去區檔案館查閱資料。為準確表述本地當時一些有影響的事件和運動,他還走訪了一些退離休老領導、老同志。他白天忙于走訪、查閱,晚上夜深人靜時構思、寫作,在黨史工委同志指導幫助下,他獨立完成了該書第8至10章的編寫,并參與了全書編校工作,使該書于2014年6月順利出版。
    張士旺認為,“要寫文章,必須學習。”退休后學習的機會相應少了,為了增強寫作“內功”和敏感度,他自費訂閱了幾份報紙,堅持天天讀報,每晚央視《新聞聯播》是他的必看節目。一有空閑,他還經常跑新華書店閱讀精品。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題材廣泛,不但具有可讀性,而且具有一定知識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在全國上下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以及解決“四風”問題時,他主動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撰寫出多篇文章,其中《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遏制奢侈淫逸之風》、《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永遠繼承》等文章分別被新聞媒體采用,在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張士旺積極參加各級舉辦的有意義的征文活動,以手中的筆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013年6月,為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區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淮安區報》聯合開展了為時半年的“走進美麗鄉村”征文活動。他不但參與區有關部門組織的新農村采風活動,還自己跑了幾個鄉鎮,去感受新農村建設成就,采寫多篇文章,其中《重游范集》被兩家刊物采用,《淮安鄉村美如畫》不但被國家級《當代游記散文大典》刊發,而且被評為本次征文一等獎。2014年初,區文廣新局及文聯聯合舉辦“我身邊的小康”征文活動,他撰寫的《生態和諧美家園》一稿獲“文學組”二等獎。2014年4月,區老干局為配合全區黨的群眾路線觀教育活動,在全區退離休干部中開展“我的群眾路線觀”征文活動,他又以《要善于為民做主》一文獲得一等獎。
    張士旺還注意利用自身文學及某些專業知識面相對廣些的優勢,適時寫一些科普文章在新聞媒體發表,以增長人們知識,培養人們健康向上生活情趣,養成良好文明生活行為和方式。他撰寫并發表的《五星紅旗趣話》、《中秋說月》、《閑話重陽節》、《宴席漫談》、《古今女子時尚審美趣談》、《“世界艾滋病日”說艾滋病》等文章,或豐富人們知識視野,或增強人們節儉意識,或提醒人們培養良好文明生活方式,或增強人們自我保健健身防病意識,總之,讓人讀后有所受益。
    張士旺同志基本沒什么特別嗜好,只是繾綣手中的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不動筆,都會有那種“晝無為,夜難寐”的感覺。他喜歡旅游,在各級報刊發表過多篇游記。其中,游覽我區新建景點古城墻遺址公園的《逛老城墻》一文還被《淮海晚報》評為“人在旅途”征文三等獎。
張士旺同志說,我們生活在富足、文明、祥和的今天,應該感恩,感謝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感謝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我要在有生之年奮筆疾書頌盛世,筆耕不輟助推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不止。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4、邵景元
關于邵景元“事跡材料”

一、該同志一貫注重學習,知識廣博,尤在文史哲及軍事方面。
1963年高校中文系畢業,先后就職于縣中高中部、縣委及縣人武部報道組、淮城鎮人武部、縣文教局、縣黨史工委、縣交通局等單位,并隨同領導于鄉鎮和工廠蹲點,總結工作經驗。社會兼職有省、市、區有關學會、協會、研究會理事、會員,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中共黨員,公務員,正局職級,副編審職稱。
二、該同志善于思索,筆耕不輟,奉獻不停。
1.退休16年一直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揮余熱”。主要從事文字工作,主編《簡訊》內刊。
2.前兩年烈士陵園新建資料陣列室,他做了大量的整理、編寫和設置工作,從“前言”、“結束語”到分室簡介和烈士簡介的文字撰寫。同時,經他積極努力和堅持,使有關部門接受了一個“突破”,即淮安區的烈士排列從鴉片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關天培開始,還有周阮江顏“辛亥四烈”。從而在時間起點上和人物份量上明顯早于高于兄弟縣區,與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同步。同時,還為陵園撰寫了《祭先烈文》,刻石于照壁上。此文在《江蘇地方志》上作了“編者按”予以轉載。最近,因陵園體制上升,他又參與從全市角度改寫了《祭先烈文》。他還將新建陳列室資料寫成綜合性文稿,于《淮安區報》上整版發表。
3.今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他成了一個“忙人”。先后有省、市、區宣傳、黨史、老促會、新四軍研究會等單位邀約、征稿、座談,接受電視臺采訪。最近,省、市電視臺三次對他進行現場采訪、錄音、攝影(車橋、茭陵),做“新聞”和“歷史回憶”節目。市電視臺已播了一次。該同志發揚情況熟、資料多、能寫作的優勢,已為紀念活動發出十多篇大小文稿,區報已登了《活躍在運河線上的林集交通站》、《“革命母親”和她的兒女們》等篇。最近,他應“征文”所約,寫就了《立體式學術型動態性的“車橋戰役效應”》、《遲到的烈士陵園,難產的德育基地——大胡莊戰斗暨大胡莊烈士陵園回顧》。前日,區老促會邀約他撰寫抗戰期間淮安的統戰工作,他當然不會拒絕。
三、歷次受到上級部門嘉獎。
1.于縣黨史工委主任任上,單位被評為省先進單位,個人亦為省先進個人。
2.曾四次被評為縣“優秀知識分子”,一次為縣“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退休后因政策規定不再受評)。  
3.退休前各類“小紅本”一大摞,無須冗贅。
四、結合工作撰著頗豐,為文求新,成果明顯。
1.主編《淮安黨史資料》1-7輯,及《概述》、《大事記》、《縣委書記鄒屏工作筆記》等,為地方黨史工作打下基礎。
2.主編革命故事集《魚水情》。該書書名系鄧穎超親筆題寫,因內容與形式俱佳,二次出版發行。最近,市、區黨史部門因各人收藏皆為孤本,難舍出手,不得以對該書作“掃描”復制,以配合紀念活動。
3.撰著40萬字的正式出版物《求真集》(以論文為主。近百篇論文于省級以上或高校刊物發表,15篇獲省級一、二等獎)。
①關于周恩來“求真意識”論文獲市“五個一工程獎”。論文被收入紅旗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總理周恩來》中卷哲學思想編,《人民日報》評述此書為“大型資料工具書”。
②所撰周恩來自我教育的“特征”、“途徑”、“哲學思想基礎”系列專題論文發表后甚受學界好評,被收入《周恩來教育思想研究》一書。
③“陳治平現象”的提出和探研,填補了中共歷史人物研究的空白。《省委書記——叛徒——烈士?》一文發表于《炎黃春秋》,有四川、貴州、浙江、河南、吉林等十多個省報副刊摘轉。江蘇省黨史工委也隨之在《世紀風采》上發表我的存稿,篇名為《中共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
④《“張達事件”始末》發表于《民主與法制》,被省志辦指定收在《淮安市志》附錄上。該文后獲得檢察文學“金獎”。
⑤為紀念建國40、60周年,撰《淮安革命斗爭史碑記》、《祭先烈文》,分別石刻于烈士陵園亭碑和照壁上。碑文以淮安(市)委、政府及淮安(區)委、政府名義鐫立。
2015年榮獲淮安區首屆“十大魅力老人”提名獎。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208

主題

688

帖子

367

積分

Rank: 4

積分
367
菜籽
1709 粒
銅錢
2074 枚
8
發表于 2018-8-2 17:26:26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贊一個……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1350

主題

5256

帖子

6079

積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積分
6079
菜籽
14418 粒
銅錢
645 枚

熱心會員榮譽獎新人進步獎

9
發表于 2018-8-2 21:10:52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淮安人網提醒您: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貼,共建綠色網絡家園! 有事報道熱線:85822666 15351717888 淮安人網微信號:hao0517bbs

672

主題

6萬

帖子

1萬

積分

Rank: 8Rank: 8

積分
13553
菜籽
77678 粒
銅錢
4027 枚

app勛章管理員勛章灌水之星勛章美女勛章榮譽會員勛章活力之星獎愛心獎十周年慶典勛章活動達人.gif網站記者熱心會員榮譽獎論壇VIP貴賓.gif灌水獎攝影家會員魔蝎座灌水天才獎活動精英獎“五月之星”二等勛章優秀會員獎魅力之星獎幽默大師.gif12315志愿者優秀勛章

QQ
10
發表于 2018-8-3 10:25:20 | 只看該作者 來自: 中國江蘇淮安
我覺得應該有我
非君子勿擾,真小人遠離!此號發言不代表淮安人網站,大頭菜論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受理舉報電話:0517-85822666    舉報信箱:939366@qq.com

QQ|手機版|Archiver|蘇B-20130142|淮安市牧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蘇ICP備14017563號 ) 蘇公網安備 32080302000102號

GMT+8, 2024-10-27 19:21 , Processed in 0.60840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